Autism +01 星亮加零一

Apr
01

日日做帶氧運動 改善自閉症

Source: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033592/%E6%97%A5%E6%97%A5%E5%81%9A%E5%B8%B6%E6%B0%A7%E9%81%8B%E5%8B%95%20%E6%94%B9%E5%96%84%E8%87%AA%E9%96%89%E7%97%87?r=cpsdfb 躺在地上的孩子,在導師指導下將雙腿向天抬起,並在兩腿間夾住布偶,之後提起雙手觸及腳尖,以强化大腿肌肉。躺下再提起雙腳、與人合作運豆袋的活動,對於手眼不容易協調和溝通能力弱的自閉症小朋友來說是一項挑戰。有研究自閉症的兒科醫生,與另外兩所大學的教授,數年前開始編寫一套自閉症教材,幫助社工、老師及家長訓練患者。他們認為,這類兒童需要每天進行帶氧運動,有助平衡情緒、增強溝通力。做得好,他們更是運動員的好料子。 這套名為《自閉症譜系兒童多元化綜合帶氧運動訓練導師指導手冊》(下稱︰《指導手冊》)的教材,是由中文大學醫學院、教育大學和浸會大學聯合編製的運動治療教材,共分為兩冊,分別供幼稚園及小學階段進行訓練。教材主要以帶氧運動和遊戲方式來設計,中大醫學院兒科系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科臨床副教授陳鳳英醫生說︰「兒童要做到出汗、面紅為止,要養成運動成為生活習慣。」 三大學合推 分四階段 教材針對自閉症兒童的特性,分為四個階段︰首階段注重「誰跟誰玩」,互相認識;第二是體能基礎練習,以重複但有趣的方式鍛練體能︰第三提高強度;第四則注重兒童與導師的互動練習,加強兒童表達自己的訓練。 訓練中,有的兒童拿起豆袋直綫跑到終點投進籃中,來回重複做以達到出汗為目的。為了增加趣味,導師會把三個貼上不同卡通的籃子放到兒童終點,讓他們選擇投進哪一個。有的平躺在地上,腳提起九十度,雙腿中間夾着毛公仔,之後提起雙手觸及腳尖。有的上下提舉游泳用的浮條,提高運動量。再進階一點的話,就是兒童與導師合作提起膠棒,膠棒中間穿上一個籃子,一同運送豆袋到終點。 提升專注 減重複行為 教大健康與體育學系助理教授余頌華博士認為,根據國際的研究,運動訓練不但有助提升學童的體能,亦能夠提升專注力、學習能力,減少患者做重複行為的頻率。重複行為少了,就容易被社會接受。 自閉症兒童各人能力不同,教材的其中一項重點是導師要針對個別差異調整訓練。浸大社會科學學系黄緯立博士說︰「過程中,教練要留意細節,例如有些學生對數字特別敏感,也就把數字貼在豆袋上,吸引他完成動作。」因此,導師要經過特別的訓練,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現階段發信到學校及相關機構,邀請參加,培訓大量導師及家長使用手冊。 遊戲為本 學習表達情緒 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兒科從事研究及診治自閉症兒童多年,陳鳳英醫生認為大量而持續的帶氧運動對身心發展都有良好的發展。「這類兒童對喜愛的事有持續投入去做的特性,若果啟動了興趣,他們便自動去做,成為一生的運動,更會是出色的運動員材料。」陳醫生表示,所設計的教材都是以遊戲為本,所以導師、老師及家長要接受訓練去了解兒童,「每人都不同,有人喜歡數字、有人喜歡顏色。」教材備有一疊表達情緒或指令的工具卡,讓兒童學習表達心情。她希望父母能夠與子女找到相同的興趣,一起持續成為終身運動,對成長大有幫助。 Credit: 晴報

DETAIL
Apr
01

復康服務社工不贊成融合教育:SEN細路長期遭欺凌 「吽出」精神病

Source: http://www.ohpama.com/270805/primaryschool/%e5%9d%a6%e7%99%bd%e8%ac%9b%e3%80%80%e5%be%a9%e5%ba%b7%e6%9c%8d%e5%8b%99%e7%a4%be%e5%b7%a5%e4%b8%8d%e8%b4%8a%e6%88%90%e8%9e%8d%e5%90%88%e6%95%99%e8%82%b2%ef%bc%9asen%e7%b4%b0%e8%b7%af/ 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簡稱SEN),在香港教育局融合教育的政策下,嚴重或多重殘疾的學生,可轉介入讀特殊學校;其他 SEN學生則入讀普通學校 ,與其他兒童相處──及至升中以後,究竟在主流學校成長的 SEN學生,升學就業之路如何? Ling(化名)是專門做復康服務的社工,負責社會福利署「陽光路上」計劃,主要提供殘疾或確診有精神病的青少年的就業輔導及培訓;然而,一直服務肢體殘疾、精神病康復者、智障人士,近年竟然有過度活躍,甚至讀寫障礙的學生轉介至她手上,令她反思融合教育到底出現甚麼問題。 根本不屬她復康服務範圍的 SEN就業服務,卻轉介到她手,純粹是學校社工自行上網尋找給自己跟進的個案「出路」:「我只可以說是天意,個案遇上好的社工,找到我們的服務安排受訓。」小學有相同完整的訓練;中學卻斷層。「升上小學,訓練便代表完?我們社工的角度,訓練要持續的,除非父母叻到成為自己子女的『專家』──自閉症需要的社交訓練,不會升上中學便不需要,自動好返吧!我教到現在,他們都是大人,我還教呢!」 不幸的是,好些 SEN個案,是從小遭欺凌,「吽出」精神病而來到她手上。全都被欺凌大   SEN被放棄之餘,其實,都放棄自己…… 每年我只做十五隻 Case,當中有三至五隻屬 SEN。香港給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教育,有特殊學校、特殊大專,像 VTC展亮(技能發展中心),我手上好些 SEN的個案,的確由展亮轉介,好些由主流學校而來,當中讀寫障礙及過度活躍,有夾雜精神問題,我亦有做過兩個個案是純粹自閉症──連讀寫都輪到我手,某程度都幾悲哀,因為,我真的做復康服務,他們出入是復康大樓,個案都是精神病康復者、殘疾和智障……他們根本不弱,為甚麼來到這裏?應該是走投無路,連展翅也幫不到他們。 他們有精神病,都是「吽」出來,根本無人對他們好。我會問返媽媽了解背景──收十個主流學校來的,十個都被欺凌大。小學、中學,老師,同學都「蝦」自己,去到一個程度,沒有情緒病,都變成隱青。其實,他們去看精神科,有 File有人跟進都是好事,起碼處方些微藥物也可以好……我有個案是單親,升中後被欺凌得太勁,不肯上學,而跟進的社工是送他入兒童之家。聽罷,連我做社工都覺得奇怪:你不是解決欺凌問題,卻覺得單親媽媽無力叫兒子返學,便轉介宿舍;去到宿舍還不是面對另一種欺凌?已經讀書不成,最後回家,得到 OCD(強迫症)……追索源頭,還不是當初家庭分離,而當時社工、學校完全無打算解決問題。 老師有幫 SEN學生嗎?從我的個案身上,看不到,是完全無人幫。我有個案是每天不住遭同學畫花功課,弄破校服,日日「爛身爛世」返學。人人上到中學都有自己朋友,他們永遠無朋友,很寂寞;被打、整蠱……他們已經不會跟我形容到太多,只是媽媽每當說起便喊。   慘過特殊學校細路 我手上的 SEN仔的特質:很被動,像沒讀過書一樣,慘過讀特殊學校的細路。最Worse的個案,真的不會踏出家門。 特殊學校那批可以公開就業的都很叻,就算是輕度智障都一樣……他們從小成長的教育都充滿愛,同一間學校由六歲跟到十八歲;一班的比例是十幾個學生,對兩三個老師,並且是適合他們的教育。所以,這班細路來到我手,電腦技能、認字能力,所有都好過主流學校來的 SEN學生,驚嗎?我很不開心,根本主流教育沒有放過心機在這班 SEN學生身上──現在的學術程度,普通正常孩子都跟不上,更何況 SEN?讀寫困難那些學生,好像從來沒有受過很好的訓練一樣,仍然認不到字。來到我手也廿歲,小學屬千禧年代,教改後的首批學生。 在我角度,最容易「出工」(找到工作)是來自特殊學校智障的學生:社會又接納他們,他們又乖巧,又訓練得宜,因為有職業訓練;主流學校哪有職業訓練給 SEN?讀書不成,是無路走。像辦公室清潔,SEN學生一定做得很「俹簁」(音哪西,意謂做事馬虎),他們可以連屋企也不做家務──來自任何階層,是否智障都一樣不做家務,只是 VTC有教罷了;自理能力都差,智障的自理能力都好過他們…… 我明白的。當整個成長都沒人理自己。大家都來自基層家庭,在特殊學校待遇是好過主流學校,是幫你湊好個仔;主流學校,是將你個仔放埋一邊。特殊學校的學生社交能力,還要好過 SEN。 初生嬰,你不抱他們,完全不理睬狀態,也很快死。跟我手上的個 SEN一樣。長期沒人理,就「吽」出不同的精神病:兒童、青少年期腦部同樣不斷成長,外在環境刺激自己學解難、與人相處……SEN學生是完全欠缺這些過程。況且,還要長期遭欺凌,學校不理,家長不知怎樣幫……我覺得是主因,慢慢累積令自己有情緒問題。   反對融合教育 我覺得最難做到,一定是精神病個案。我預計不到他們何時復發,而 SEN跟他們有相似的地方,是他們很難經歷挫折:你只是講他們幾句,都會嬲,第二日便不回來受訓。這叫我們更難做,因此,他們常常「斷工」……我有一條「成功就業」的數要跑,每年來五隻,半年discharge……誰知,有一個個案,他真的夠半年即辭職,是否畀面我呢? 有讀寫障礙,加 ADHD的,不能安排倉務; 可以安排送外賣,那些工種最需要他們這種「不專注」,喜歡周圍走……正是因為他們不只中一項特殊障礙,便來到我手吧!其實,他們慢慢都喜歡回來中心,因為有導師、工人姐姐陪他們傾偈……大概長時間也在學校,屋企受忽視,他們都希望有人尊重自己,看得到自己。 主流學校並未盡力,從來都是為跑數,沒有用心去做。你問我教育可以做甚麼幫到 SEN?其實,小班教學已經幫到不小,還有,中學課程可否加「工科」?我的年代,中三後有職業訓練局,這些工業中學可以幫到 SEN。還有,「一校一社工」真的足夠?一班有三個 SEN,五班十五個根本已經應付不來,更何況數目不只於此……如果小學、中學可以跟進貼一些,也不會有個案來到我手吧!我曾經有個智障,加輕度自閉,最後仔是電腦工程師,特殊學校是可以訓練到這種學生,現在,他已經三十歲,是我初入行的個案。 某程度上,我不贊成融合教育。不過,真的有家長不接受自己子女去特殊學校,而我覺得自閉、 ADHD、讀寫三種都需要入特殊學校,無謂勉強,反而可針對性接受訓練,像 ADHD,你額外加體育堂,已經改善了好些專注力問題,已經不用食藥…… 如果有這種學校,我一定安排給自己的兒子讀──他有讀寫障礙。 我仔讀小學,幾乎每班都有 SEN,你可以想像, […]

DETAIL
Apr
01

【黃金花】關注自閉症兒童家庭 導演︰感激毛舜筠親自去做家訪

Source: https://www.hk01.com/%E9%9B%BB%E5%BD%B1/130726/%E9%BB%83%E9%87%91%E8%8A%B1-%E9%97%9C%E6%B3%A8%E8%87%AA%E9%96%89%E7%97%87%E5%85%92%E7%AB%A5%E5%AE%B6%E5%BA%AD-%E5%B0%8E%E6%BC%94-%E6%84%9F%E6%BF%80%E6%AF%9B%E8%88%9C%E7%AD%A0%E8%A6%AA%E8%87%AA%E5%8E%BB%E5%81%9A%E5%AE%B6%E8%A8%AA 近年香港電影不再是警匪或動作片當道,隨着市民社會意識提高,一些社會議題、關注民生的電影應運而生。年初的《一念無明》就為群眾,開啟了關注精神病患者之門。 當大家正在尋找下一部《一念無明》時,今年「香港亞洲電影節」就出現一部以探討自閉症兒童家庭為題的電影《黃金花》,由毛舜筠、呂良偉主演,首次執導的陳大利是《葉問》及《狂舞派》編劇。由國仇家恨到青春追夢,再到屋邨師奶的困窘,這個故事到底是怎樣誕生? 屋邨成長  屋邨故事 編劇出身的陳大利,本身是理科生,到讀大學時突然想轉讀其他範疇,就在浸會大學Open Day上,被電影系吸引了。「原來電影可以將一個人描寫得這麼深入,令我立志畢業後要做電影工作。」人物描寫是個起點,亦可以見他寫出葉問這一代武者,如何在大時代下自處。而《狂舞派》的阿花(顏卓靈飾)也是在青春任花的年頭,把握一個追夢機會。 角色描寫是陳大利一直想鑽研的範疇,得知有機會執導個人第一部電影,自然也從人物出發寫故事,至於故事背景就選擇由細住到大的屋邨。「我在屋邨長大,要拍一個熟悉的故事,我選擇了一個發生在屋邨的家庭故事。」陳大利一早落實會寫一個媽媽的故事,丈夫有外遇,從而想對小三作出報復,至於自閉症小朋友,是後加予角色的一個重擔。「如果要個故事將這位媽媽推到極端,必然是有些一直累積的問題牽引住,於是決定從小朋友着手。」 但求引發社會一份同理心 有想過智障,有想過是痙攣,但最切實面對的是怕找不到演員去演。陳大利說︰「患有自閉症的,其外表其實跟常人一樣,比較容易找演員,然後我找來舞台劇演員凌文龍演出。」落實是自閉症後,陳大利開始看紀錄片,做家訪去了解這個病,愈是深入了解愈覺得這個題材要小心處理。「起初還想以黑色幽默入手表達,但當我深入去做資料搜集後,發覺這題材絕不可太兒嬉,否則會很危險。」事實上導演也明白即使電影拍成,也未必幫到這些家庭解決到問題,但至少希望令社會引發一份同理心,去關注這族群。 作為新導演,便得到毛舜筠、呂良偉的支持,陳大利非常感激,更感激是毛姐非常投入角色,當導演想她在拍攝前進行家訪,了解自閉症家庭的日常時,毛姐二話不說應承,而且足足有3、4個月之久。「這是好重要的,因為是小本製作,如果去到片場才了解角色,會很花時間,所以早在開拍前1年,已跟毛姐傾劇本,開拍前3、4個月更去做家訪,一齊行街、一齊去買餸,只有長時間接觸過當事人,才能夠在鏡頭前還原他們真實的處境,令角色的質感倍增。」要求演員做3、4個月功課,實在是相當奢侈的事,「幸好故事很有意義,大家都想做好去。」陳大利說。 最無條件的愛 那些日常舉動,是要長期觀察過才能演出來,大至失控發脾氣,小至行街過馬路,都是一種新體會。「例如演爸爸的呂良偉,其手臂會化上不少疤痕,因為自閉症小朋友病發時會失控地抓傷身邊的人,即使是父母。至於簡單如過馬路,做父母的都有一套特定方法,要用身體擋住小朋友,並盡量挨近欄杆,以防他突然闖出馬路發生意外。」經過數月來的觀察,陳大利深明當自閉症兒童的父母非常吃力,難怪有不少個案的母親會壓力爆煲。「據社工講,有個案的媽媽的確有想過幫個仔解脫!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放開和接受,才適應眼前的處境。」 拍畢該片,陳大利深深感受到自閉症小朋友的行徑,其實是人類最純粹的本能反應,開心就開心,不開心就不開心,好直接,不同你客氣,絕對是人性的原點,奈何這份純粹在現今社會變成一個問題。「所以我覺得這些小朋友的父母,他們付出的愛是無條件的偉大。」陳大利說。 Credit: 香港01

DETAIL
Apr
01

Why You Should Wear Blue on April 2 for 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

Source: https://www.autismspeaks.org/blog/2018/03/13/why-you-should-wear-blue-april-2-world-autism-awareness-day This guest post is by Kerry Magro, an international motivational speaker on the autism spectrum. You can follow Kerry’s journey on Facebook. This blog originally appeared here. For more than a decade now April 2nd has had a very special meaning to me. The United Nations in 2007 proclaim April 2nd as World […]

DETAIL
Apr
01

重度自閉生玩疊杯 他半年竟玩出17座冠軍獎杯

Source: https://udn.com/news/story/7323/3008028 「沒想到最初只是單純學習,卻創造出許多未曾想到的美好!」新北市淡水國小特教老師沈蘭萍,去年2月只是想在寒假為特教班學生安排多元課程,自尋師資教孩子玩疊杯,沒料到玩出17座冠軍獎盃,更大大提升家庭親子關係與家族凝聚,令人感動。 學生當中以李浚宏和黃儹進步最多。 重度自閉症的浚宏過去不是很活潑,也無法和人對話,但他只花2個月便學會競技疊杯運動的3種基礎與花式項目,去年4月首次參加淡水區公開賽便包辦3面金牌。 緊接著半年內征戰桃園、新莊、晉級新北市級賽、進軍全國賽,5場賽事總計15個項目,只有1項屈居亞軍,最近3座在基隆拿到,共囊括17座金杯。校長甚至已籌到旅費,要讓具備國手資格的浚宏挑戰2017新加坡亞洲盃,可惜因故未成行。 「21個獎杯!」在整個訪談過程中,浚宏不斷重複這6字,原來他除了擅長疊杯,還很喜歡桌球、保齡球、台灣麻將(上網自學),媽媽答應當累積到21座獎杯,要帶他去打保齡球作為獎勵。 現在浚宏到了全場數百人的比賽場地,從選手報到、檢錄、移動位置尋找賽程桌次,幾乎都可獨立完成,但最令師長感動的並非成績和個人成長,而是隨著浚宏投入疊杯,家庭成員全動員參與、有了共同目標,氣氛更加融洽。 媽媽坦言曾經沮喪到看不到孩子的優點,然而接觸疊杯之後,浚宏的語言溝通增加、會主動和家人以外的人互動。現在只要聽到比賽,就會表達想參加,而且主動認真練習,甚至用平板電腦觀摩別人疊杯影片,設法學習別人的技巧,讓自己更進步。 外公也對浚宏的進步感到很開心,甚至百忙之中幫忙開車載他去比賽,更開玩笑說:「特教班的孩子其實不笨,只是欠栽培。」他希望浚宏學疊杯,只要開心愉快就好,很感謝老師不斷鼓勵浚宏走出教室去參加比賽,證明他也可以做得到。 黃儹則是重度智能障礙唐寶寶,過去他很難在教室坐滿1堂課,常常會起身四處跑給老師追,但是學疊杯之後個性穩定許多,能夠遵守班級秩序與紀律,去年10月首度參加大新莊區賽,3個項目都拿銅牌。 黃爸爸說,唐氏症孩子通常手指力道和靈敏度不足,一般都學大肢體律動、舞蹈、太鼓、足球等等;儹儹初期學疊杯,也因為手、眼配合度不高,每當疊不好、掉杯、倒杯,很容易感受挫折、刺激很大。 但經過耐心陪伴與鼓勵,逐漸提高專注力並改善手眼協調性,他整體個性、耐性都更穩定,從剛開始練習半小時就不耐煩,現在很樂在其中專心練習2小時,參加比賽得獎更能夠感受到別人的肯定、獲得成就與榮譽感,連阿公、大伯都不僅開心孩子朝自己有興趣的方向發展,更感到驕傲。 Credit: 聯合新聞網

DETAIL
Apr
01

星企研「擁抱背心」安撫情緒 改變自閉症患者生命

Source: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453890/%E6%98%9F%E4%BC%81%E7%A0%94%E3%80%8C%E6%93%81%E6%8A%B1%E8%83%8C%E5%BF%83%E3%80%8D%E5%AE%89%E6%92%AB%E6%83%85%E7%B7%92%20%E6%94%B9%E8%AE%8A%E8%87%AA%E9%96%89%E7%97%87%E6%82%A3%E8%80%85%E7%94%9F%E5%91%BD 當自閉症孩子感焦慮,他需要的只是一個「擁抱」。有新加坡初創企業研發出充氣「擁抱背心」Tjacket,利用深層觸壓(deep touch presure)技術,使自閉症患者產生被擁抱的感覺,安撫他們的情緒,改變自閉症患者的生命。 「坐不定、周圍走」是坊間對自閉症孩子的誤解,新加坡初創企業TWARE共同創辦人林偉良表示,自閉症孩子感到焦慮時,尤其在人多嘈雜的環境中,會不自覺做出一些重複性動作,如不斷搖擺身體、在課室到處亂跑,嚴重時情緒失控更會自殘撞頭。 有學術研究證明,施加壓力如一個擁抱可安撫自閉症孩童的情緒,林偉良拍檔的研究生論文正正研究深層觸壓技術的應用,利用充氣氣墊提供接近人類擁抱的觸感,有醫生見到技術後,建議應用於自閉症小孩上。 林跟兩名拍檔遂於2011年成立TWARE,將深層觸壓技術應用於背心Tjacket上,透過手機App控制背心內氣墊的充氣強度和模式,穿上後可隨時隨地得到壓力,從緊緊被擁抱的感覺中獲安全感,從而鎮定下來。 作為一家社企,發展面對重重困難,政府支援顯得重要。林稱: 推廣一個產品或服務時比較困難,起動需要頗多資金,或者比較長時間才可看見盈利,所以政府提供對社企的資助、甚至是投資,對我們來說都是非常有幫助。 他們獲新加坡標準、生產力與創新局(SPRING)和新加坡社企中心(raiSE)各100萬新加坡元(合共約1,145萬港元)的投資。除此之外,新加坡政府亦給予人脈上的支持。林表示,一開始想找特殊學校合作,但因欠缺人脈而難以接觸,後來通過raiSE直接連繫到特殊學校,幫助他們更容易進入市場。 他們讓特殊學校試用,給自閉症學童穿上背心。老師發現,背心有效使學童鎮靜,課堂更有秩序,提高學習效率,吸引學校和家長購買。林稱,數年來售出逾400件「擁抱背心」。 他們計劃今年底推出第二代「擁抱衣」,按照用戶和老師們的意見改善充氣背心。由於當地天氣熱,第二代變得更輕薄,氣墊覆蓋範圍減少,只留必要的背部及胸口,亦加入手動遙控器,方便老師或學童於課堂上操作,料售399美元(約3,110港元)。 新加坡初創TWARE共同創辦人林偉良稱,其手中拿著的第二代Tjacket更為輕薄,亦加入手動遙控器。(黃蘊華攝) 林坦言,曾有挫敗時刻,因大多自閉症孩子表達能力弱,不能從用家第一身知道背心的效果;不過,一封來自英國的電郵令他們得到極大鼓舞,一位英國自閉症成年人用家讚賞,當她崩潰時,穿上背心能令她平靜下來,更寫道: This jacket is a life changer(這件外套是一個生命改變者) ,令他確信背心可以幫助自閉症患者。 TWARE未有就此停下步伐,接下來「擁抱」一群經歷戰爭,留下心理創傷的老兵。林表示,正跟美國一家醫院合作測試,利用充氣外套為老兵紓緩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因其徵狀與自閉症相似,他相信技術也可應用於過度活躍症、失智症患者。 他們又進軍生活休閒市場,針對都市上班族長時間坐、姿勢不正確,容易引起腰酸背痛,推出可隨身攜帶的按摩衣AiraWear,預售價159美元起(約1,240港元),明年1月發貨。 Credit: 香港經濟日報

DETAI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