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 INNOVATION 星亮創新生

Apr
01

賽馬會「啟程.職聘」支援計劃

Source: https://www.heephong.org/services-and-programmes/youth/jockey-club-starter-project 協康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資助,推行為期3年的賽馬會「啟程‧職聘」支援計劃(下稱計劃)。這項計劃於2018年3月正式展開,有關服務分為兩個部份,其中包括「支援不同能力青年職訓及就業配套服務」,主要為15歲以上高能力的自閉症、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及特殊學習困難人士(下稱青少年)及其家人提供職訓及就業支援,協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面對各項有關職涯規劃、職前培訓及就業等挑戰;計劃第二部份是與僱主建立「伙伴合作關係」,支援青年於職場實習及開展就業計劃。 服務目的: 1. 增加學員對生涯規劃及就業需要的認識; 2. 提供職業技能評估、培訓及工作實習,增加青少年的就業動機,為踏入職場做好準備 3. 提升學員獨立生活技能、工作技能、自尊感及效能感,勇於面對職場上的挑戰,展現個人潛能實踐理想 4. 積極連繫公司及僱主,為學員提供實習及工作機會、致力推動職場共融 5. 推動家長互助網絡,讓家庭於社會上獲得全面支援 6. 透過推行公眾教育,提升社會人士對不同能力青年認識,締造關愛共融的社會 服務對象: 需符合以下條件: 1. 學員必須年滿16-35歲 2. 自閉症譜系、 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或特殊學習困難的青年 3. 有志公開就業的青少年 計劃目標: 本計劃透過一站式生涯規劃及就業支援培訓、配合跨專業合作,為不同能力的青少年提供優質的就業支援服務,向夢想進發。 計劃特色: 延展服務類別: 「啟程‧職聘」計劃服務不同能力的青少年,包括自閉症譜系、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或特殊學習困難的青年,支援離校及準備進入職場的青年,與社會接軌 新增服務元素: 計劃包括提供獨立生活技能提升 (Independent Living Skills)及實習支援 (Supported Internship) 兩個新元素,獨立生活技能是成功成年人的指標,而透過一對一的職涯指導員可為不同能力的年青人提供度身定做的支持,切合他們個別需要 跨專業團隊: 團隊包括職業治療師、輔導心理學家、社工、職涯指導員,為學員進行職能評估、訂立及執行工作目標;透過專業化及多元化的活動,讓學員逐步向理想進發 全面的實習基地: 全新的協康會綜合服務大樓,內設學前服務單位、兒童遊樂設施、餐廳、電腦室等,為學員提供不同的實習崗位,如活動助理、遊戲服務員、文員、電腦技術員、餐飲業、設計、清潔、物業管理等多元化工種,切合不同能力年青人的需要。 賽馬會「啟程.職聘」支援計劃分享會定於4月14日舉行,歡迎家長、業界同工及僱主參加。 「啟程 .職聘」支援計劃分享會內容 : 1) 專題分享 天生我才必有用 – 分享講者:崔日雄博士 職場交叉點 – 僱主 牽手.放手 […]

DETAIL
Apr
01

讓小遊戲打開自閉症兒童的心扉

Source:https://kknews.cc/baby/npg8meq.html 多年來,自閉症一直是一個「謎」,目前還沒有找到它的病因,可以肯定的就是自閉症是先天性的腦發育障礙疾病,是神經系統的疾病,並且將終身伴隨。但是,只要在早期經過正確地、堅持不懈地干預,大部分自閉症兒童是能夠融入社會、獨立生活的。在教育干預中,遊戲教學對自閉症兒童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 (1)進行感官感知訓練的小遊戲。 自閉症兒童對陌生環境會存在未知的恐懼感,產生一些負面情緒,所以感官感知類的遊戲就十分必要。可以先從簡單的身體接觸開始,例如「撓痒痒」,在孩子身上瘙癢,讓孩子笑起來;融合兒歌和肢體動作的遊戲活動「小螞蟻上樹」等等。這一類的小遊戲可以營造愉快的氣氛,讓孩子們真正笑起來,排除他們的焦慮和恐懼,讓他們體會到遊戲的快樂,從而抑制了不良情緒的產生。 (2)進行語言訓練的小遊戲。 大部分自閉症兒童都存在語言交流障礙,即使有開口說話的能力,但也缺乏交流性質,主動語言極少。所以,進行語言訓練的小遊戲就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創造交流的機會。通過講故事或是唱歌謠的方式,向孩子提問,讓孩子參與其中進行對話;還可以通過一些生活中的簡單情節進行遊戲,例如「打電話」,給孩子設計一些日常用語。也許孩子最初只是機械化的誦讀,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就可以讓孩子運用到真實生活中,並加深印象。 (3)進行交往能力訓練的小遊戲。 自閉症兒童往往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不願意與人交流,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進行角色扮演類的遊戲,給孩子創造與人交流的機會,並體驗不同的角色特徵。例如「過家家」遊戲,讓孩子扮演主人,父母扮演客人,準備一些玩具,讓孩子進行買菜、做飯等不同的活動,努力扮好自己的角色。通過多次玩這一類的遊戲,可以使孩子在社交方面得到一定的提高。 (4)進行體育訓練的小遊戲。 孩子天性愛動、愛玩耍,父母可以讓孩子多進行體育活動,在增強體質的同時,也是自閉症兒童教育康復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踢球、跳繩,可以讓孩子與正常兒童一起活動,讓歡快、輕鬆的氛圍來感染他們,激發他們參與其中的慾望,並漸漸融入進去。 (5)進行觀察力訓練的小遊戲。 自閉症兒童往往不會去注意他人的變化,不會注意地去觀察人或事物,這也可以通過小遊戲來訓練。例如玩「大風吹」的遊戲,家長說:「大風吹」,孩子問:「吹什麼?」家長回答:「吹穿藍衣服的人。」這時就可以激發孩子的觀察力,看看哪個人穿的是藍衣服,並找出來。通過這些遊戲活動,都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6)進行注意力訓練的小遊戲。 對一些注意力差的孩子,也可以針對這一點來進行訓練。例如「搶食物」遊戲,在桌子上擺放著食物或玩具,父母喊「1、2、3」一起搶,搶到的就會得到食物和玩具。在進行這類遊戲時,需要孩子全神貫注地看著物品,所以長期進行這種遊戲活動,可以改善孩子的注意力。 不管是哪一種兒童,遊戲都是他們最主要的活動方式,可以促進孩子能力的提高,訓練其各種水平。針對自閉症兒童,父母應該更細心、更耐心,尋找適合孩子的遊戲形式,幫助孩子擺脫孤獨,打開心扉。 Credit: 2017-07-31 由 安康陳友珍 發表于親子

DETAIL
Apr
01

青葱成長路: App助自閉童融入社區

Source: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50430/19130685 不少自閉症兒童的家長都經歷過子女在公眾場合大吵大鬧,遭人投以奇異目光的尷尬情況。今年初本會與香港大學心理學系進行「學前自閉症兒童參與社區活動」家長調查,了解自閉症幼兒外出剪髮、酒樓、超市購物、看醫生、遊樂場玩耍、使用交通設施等情況。約400名受訪家長中,六成半曾於公眾場所遭受歧視,逾四成人被批評管教無方,甚至被侮辱或嘲笑,可見公眾對自閉症仍存在誤解和歧視。 需接受訓練 公眾包容 面對公眾歧視,七成半家長帶子女外出時感到擔心,四成半更感到焦慮和尷尬。家長越害怕歧視眼光,帶子女外出的意欲便越低,惡性循環下,子女更缺少外出接觸社區和練習機會,嚴重的連帶家庭成員也沒法參與,影響家庭生活質素。公眾的包容、接納及盡早接受適切的訓練,是自閉症兒童融入社區的關鍵。 4歲的綱仔有自閉症傾向,上酒樓時會哭鬧,看醫生時更會踢打醫生,因為不懂得處理兒子的情況,父親張先生受到情緒困擾,更出現身體疼痛和壓力疹等症狀。去年綱仔入讀特殊幼兒中心,老師透過程序圖卡、社交故事及「社區樂悠悠」應用程式(App)訓練,令他認識社區活動的程序、社交禮貌,又教他調節和控制情緒、表達需要,透過課堂及社區實踐逐步參與社區活動。半年間綱仔有明顯進步,上茶樓可安坐吃東西,甚至可到戲院,父親的健康問題亦不藥而癒。其實只要及早接受訓練及治療,兒童的問題定能改善,家長的情緒壓力亦可減少。 註:「社區樂悠悠」iPad應用程式可於Apple Store下載 撰文:協康會專業教育及發展學會教育心理學家劉穎 Credit: 蘋果新聞

DETAIL
Apr
01

自閉症兒飲食及日常護理方法

Source: https://kknews.cc/baby/xmx94eg.html 自閉症是一種由兒童時期就會發病的基本,對於這一的疾病只有早發現早治療才是最好的方法。那麼在平時的時候有什麼比較好的護理方法呢?下面給大家介紹自閉症兒飲食及日常護理方法,供大家參考。 自閉症兒的護理方法 1、如果自閉症孩子因為欠缺忍受挫折的能力容易生氣、發怒,可以利用一些自我教導的策略,例如:發現自己生氣的時候,要告訴自己:『我不生氣,因為我是乖寶寶;我不生氣,我要深呼吸,因為我是好孩子。 2、對於改善自閉症孩子的刻板行為,儘量幫他找到他感興趣的事物活動,多用其他的活動或玩具來吸引他的注意力,不要讓他無所事事,以免他覺得太無聊,一直重複同樣動作。另外,讓這些重複的動作加以意義化,也是改善刻板化行為的方法之一,例如:如果孩子喜歡轉東西,你可以教他玩陀螺;如果孩子喜歡搖晃身體,你可以放音樂,讓他用不同的方式隨着音樂搖擺身體。 3、自閉症孩子比較欠缺忍受挫折的能力,因此教一項新的技能,最好先找到他會的部分,先讓他有成就感,再一步一步教。 4、自閉症孩子如果伴隨溝通方面的障礙,遇到挫折或不順心的事時,容易以哭鬧的方式或是自我傷害的方式表達,因此平時應多觀察他喜歡的事物藉以轉移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要協助他用任何方式表達,找出哭鬧的原因,了解他的 5、有些自閉症孩子對於危險事物不夠敏感,例如:有一些孩子習慣爬高,或是喜歡亂跑,因此要注意安全的考量。 自閉症的飲食方法 1、制止喝咖啡、酒、罐裝和包裝的食品、碳酸飲料、巧克力和加工食品、鹽、糖、飽和脂肪、和飲食中的精白麵粉。自閉症 制止添加人工色素或防腐劑的食品。油炸和油脂食品,比方培根、什錦冷盤、肉汁、火腿、罐頭豬肉、香腸、和所有的乳製品(除了低脂的產品外)等都應制止。 2、穀類食物:穀類食物主要指大麥、燕麥和黑麥等製成的食物,不包括大米和土豆等我們經常食用的食物。因此,自閉症的家長應注意儘量避免給孩子食用諸如黑麵包、燕麥片、麵食類(如饅頭、包子、餅乾)之類的東西。 3、色素的食物:硫酸鹽對人體的消化功能有着非常的作用。如果人體的胃腸道內缺乏硫酸鹽,那麼消化道的可同透性就會增加,帶着鴉片活性的鈦就容易進入血液,自閉症患者的症狀也將變得惡化。因此,這些食物應儘量避免給孩子吃。 4、高纖維飲食50%~75%可由水果和蔬菜,外加糙米、扁豆、和馬鈴薯的食品所構成,卵白質則以豆類和豆莢類、魚類、生的堅果和種子、無皮的火雞或雞胸肉、豆腐、和低脂優格來提供。 5、水楊酸鹽食物:含水楊酸成分高的食物對自閉症患者有不良作用。因為水楊酸對人體的胃腸道有嚴重的負作用,會導致消化道的可通透性增加,這些食物包括橘子、橙、胡柚、檸檬、番茄等。值得提醒家長的是,阿司匹林也含有大量的水楊酸。因此,家長不僅應注意儘量避免給孩子吃這類食物,在孩子感冒發燒時也儘量不要使用阿司匹林。 6、蛋白食物:由於自閉症兒童無法徹底分解牛奶中的酪蛋白,造成消化道內帶有鴉片活性的短鈦鏈增多,從而影響他們的症狀,因此,控制自閉症兒童不吃或儘量少吃奶製品對他們來說是有利的。除此之外,還有雞蛋、鮮奶蛋糕、奶酪、雪糕、酸奶等食物也同樣富含酪蛋白,家長應該控制其孩子對這些食物的攝入。值得提出的是,由於牛奶含有豐富的營養,因此家長在控制這些食物的同時,應注意補充各類替代品,如豆奶或蔬菜等 Credit: 2014-12-05由99健康網 發表于親子

DETAIL
Apr
01

助自閉症患者投入社區 發揮潛能 富衛x匡智會「活出我今天」計劃

Source:  http://eti.hket.com/pc/article/S15086/index.html?ref=tp_hp 在香港,由於針對自閉症及智障青年的庇護工場及日間活動中心等永久性的社區復康設施嚴重不足,他們在離開學校後,大多需要等待數年才能獲安排到社區復康機構接受服務。若希望獲分配至居所附近區域,輪候時間可能更長。期間這些青年往往需要尋找其他臨時的工作或只能留在家中,未能持續發展及運用他們在學期間所掌握的知識及技能。 富衛與匡智會自2014年推行「活出我今天」計劃,並於不久前推出「自閉症青年支援計劃」,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填補社會空缺,為這些青年提供過渡性支援服務。 個案一:希望提升基本自理能力 現年18歲的丁恩霖患有中度智障,同時有自閉症傾向。她是家中的獨女,與父母及女傭同住。父母十分愛錫她,而她的日常起居飲食,則全由女傭照顧長達 16 年。女傭不但熟悉她的需要,甚至視為己出,與恩霖關係良好。 恩霖在幸福中成長,爸媽雖然明白女傭很愛錫及用心照顧恩霖,但當恩霖步入成年階段,他們也希望恩霖能夠提升基本的自理能力和運動能力,令身心都能健康發展。因此他們參加了由富衛香港及匡智會合作舉辦的「活出我今天」計劃。計劃為恩霖提供了職業治療、藝術治療等一系列服務。經過訓練後,恩霖的肌肉運用能力有改善,更可以自行進食,讓她能更獨立,更容易適應日後生活及融入社群。除了藝術治療,「自閉症青年支援計劃」支援服務還包括職業治療、音樂活動、生活技能訓練、社區適應活動及工作實習。 個案二:冀增強社交和表達能力 除了恩霖,另一對同樣有自閉症傾向的孖生兄弟盧子健(哥哥)和盧子銘(弟弟)也參加了此項計劃。 現年36歲的子健和子銘,與家人同住,彼此關係良好。子健的學習能力相對較高,善於表達自己的要求,工作細心、樂於助人;子銘相對較被動,經常依賴及傾向跟從哥哥的選擇。父母除了希望兩兄弟能透過此計劃學習簡單工作技巧,掌握基本自立能力之外,也希望增強他們與人溝通的能力。 計劃的導師會為學員安排社區適應活動,讓學員由小組討論、外出社區購買物資、至事前準備,一步步完成簡單的活動如燒烤,來訓練他們的溝通及社交技巧。兩兄弟的媽媽說:「最開心是看到弟弟進步了很多,這裏的老師教導得很好,引導他們發揮內在潛質。從前他不太願意參加活動,現在變得主動了,放學回家問他們今日上課學了甚麼,都會很開心跟我分享。」「自閉症青年支援計劃」令兩兄弟改變了很多,讓他們有勇氣主動與陌生人溝通,學員與家人都樂在其中。 新增「自閉症青年支援計劃」 富衛與匡智會推行的「自閉症青年支援計劃」是新項目,由富衛資助該項新計劃的三年經費。計劃支援服務共有六大範疇包括:職業治療、藝術治療、音樂活動、生活技能訓練、社區適應活動及工作實習,學員每星期上課兩天。計劃亦會就個別學員的情況提供個人及小組形式的培訓及治療,旨在協助自閉症人士發揮所長,投入生活和融入社會。 富衛香港及澳門行政總裁兼大中華區行政副總裁黃大偉表示:「富衛希望藉著『自閉症青年支援計劃』喚起社會對自閉症及智障青年的關注及瞭解此等過渡性支援服務的嚴重不足,期望藉著這支援計劃令情況有所改善。」他又補充道:「除了增加更多適當的支援外,自閉症青年亦需要社會給予機會發揮所長。希望更多人關心、認識及接納自閉症人士。」 (內容由富衛x匡智會提供) Credit: 香港經濟日報

DETAIL
Apr
01

特殊教育學前兒童康復服務 – 什麼是I位、E位及S位?

Source: https://www.lovexpress.org/single-post/%E4%BB%80%E9%BA%BC%E6%98%AFI%E4%BD%8D%E3%80%81E%E4%BD%8D%E5%8F%8AS%E4%BD%8D%EF%BC%9F 初生至六歲以下經評估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可經由社工轉介至社會福利署康復服務中央轉介系統,以申請及輪候所需的學前康復服務,包括:  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0-6 歲)  特殊幼兒中心(2-6 歲)  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弱能兒童計劃(2-6 歲)   簡單比較: E位(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 目標: 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主要為初生至兩歲的殘疾兒童而設,向他們提供早期介入服務,並特別 重殘疾兒童的家庭成員的角色。這項服務是基於一個信念,就是幼童在家中能得到最好的照顧,而殘疾兒童的父母、監護人及家庭成員在適當的支援下,將可以接受、明白、照顧和訓練這些兒童。年齡介於兩歲至六歲的殘疾兒童,若沒有在同一時間內接受其他康復服務,也可接受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的服務,以協助他們日後融入主流教育。 服務範圍: 為殘疾兒童進行個別及小組形式的教育及訓練活動,以發展這些兒童的身心、 肌能、與人溝通、自我照顧和認知的能力,以及個人和社交技巧。 為殘疾兒童的父母、監護人及家庭成員提供訓練、指導和輔導,並為他們解決 情緒問題,以協助他們了解、管教及訓練家中的殘疾兒童。 設有玩具圖書館,供家長借用特別設計的玩具,在家中訓練殘疾子女。 編製: 一間設有在60個名額的標準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有以下標準編制: 轉介途徑: 由醫務社工或家庭個案工作員轉介至學前弱能兒童中央轉介系統,或由母嬰健康院、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或私人執業醫生,經上述工作員轉介至學前弱能兒童中央轉介系統。 取錄條件: 初生至兩歲的幼兒,並評定為 肢體傷殘(包括腦麻痺); 智力遲緩; 視覺受損; 聽覺受損; 其他先天性異常(例如唐氏綜合症);或發展遲緩。 年齡介於2歲至5歲11個月的兒童,並評定為有以下情況和只需要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服務 (a) 綜合遲緩(包括言語遲緩); (b) 輕微智力遲緩; (c) 肢體傷殘兼行為上出現問題;或 (d) 雙親、監護人及家庭成員未能提供足夠的指導及訓練。 年齡介於2歲至5歲11個月的兒童,而且正在輪候其他學前康復服務(例如特殊幼兒中心,以及兼收殘疾兒童的幼兒中心或幼稚園服務)。   I位(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 目標: 幼兒中心兼收弱能兒童計劃為年齡介於2歲至6歲以下的輕度殘 疾兒童提供訓練及照顧,使這些兒童日後有更大的機會融入主流教育。 服務範圍: 每間參與計劃的幼兒中心,每取錄六名殘疾兒童,就可增聘一名 特殊幼兒工作員,為這些兒童提供深入和個別的訓練活動。此外,社會福利署的臨床心理服務課及中央輔助醫療服務課,會為這些殘疾兒童提供心理輔導及專職醫療服務,以作支援。 編製: 每個照顧六名殘疾兒童的兼收計劃單位,可增聘一名特殊幼兒工作員。 […]

DETAIL
Apr
01

協康會公佈「學前自閉症兒童參與社區活動」調查結果 六成半患童家長因公眾歧視引發精神壓力

Source: https://www.heephong.org/cht/whatsnews/detail/14632 對大部份家長而言,帶子女出外活動是一件樂事;但對於家有自閉症子女的家長,卻可能每一次都是一個重大挑戰,甚至是一件難堪的苦差。 協康會於今年1月聯同香港大學心理學系於屬下14間特殊幼兒中心進行一項「學前自閉症兒童參與社區活動」家長問卷調查,成功訪問了387名自閉症幼兒家長,當中六成半人曾因子女的情緒或適應問題,於公眾場所遭人投以奇異目光,逾四成家長更曾遭批評管教無方,另有一成半人遭出言侮辱或嘲笑。 受訪家長均認同帶子女參與社區活動的重要性,但卻因為難以處理子女的行為情緒問題而感到困擾,特別是與健康衛生有關的活動如剪髮、看醫生、到公眾廁所如廁等最感困難。七成半受訪家長對自己面對的處境及子女的困難感到擔心,六成人外出時感到緊張,四成半人更因而感到焦慮、尷尬和煩燥。部份面對重大情緒困擾的家長,甚至不願意帶自閉症子女上街參與社區活動。 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劉穎女士指出,公眾人士的負面態度和歧視,除了影響自閉症兒童,更會引發家長的負面情緒,造成沉重的精神壓力。劉穎解釋:「誘發自閉症兒童家長負面情緒的四個因素包括:社區﹑兒童﹑家長及家庭。社會人士的負面態度直接導致家長的沉重精神壓力,加上自閉症子女本身的社交發展障礙和情緒問題,更令照顧者面對莫大困難;而家長本身對子女症狀的不理解,以及缺乏家人的支持均會誘發家長的負面情緒。家長越感困難,帶子女外出的意欲便越低;惡性循環下,子女更加缺少外出練習的機會,連帶家庭成員也沒法參與,嚴重的更會影響整個家庭的生活質素。」 另一方面,調查數據顯示,患童接受社區適應及情緒管理訓練的年期越長,除可改善本身的問題外,家長感到的困難和負面情緒亦越少。 張先生的兒子綱仔今年4歲,有自閉症傾向,害怕人多嘈吵,每次上酒樓都會尖叫哭鬧,惹來旁人不滿,甚至有親戚向張先生投訴不能應付就不應帶兒子外出。看醫生更是一大苦差,因為不喜歡醫生的觸碰,綱仔不止哭叫,更會踢醫生,張先生﹑太太和傭人要三人合力按著他,醫生才能勉強進行檢查。張氏夫婦對兒子的行為束手無策,面對尷尬情形,每次都立即抱起兒子跑回家,久而久之,帶兒子上街的意欲亦大減。夫婦二人更因兒子的問題而爭執,張先生的情緒大受困擾,甚至因沉重壓力而出現腳痛不能走動﹑出壓力疹等問題。可幸參與協康會的社區適應訓練只有半年,綱仔已有明顯進步,現在上茶樓能安坐吃東西,甚至可到戲院看戲,而張先生的健康問題亦不藥而癒。 6歲的軒仔被評估有自閉症,2013年入讀秦石特殊幼兒中心,初期軒仔有嚴重的行為情緒問題,上街時經常尖叫﹑亂跑。乘坐小巴時,更會因為不是熟悉的司機而不肯上車,令媽媽既尷尬又苦惱;到街市和超市更是軒仔最討厭的,媽媽每次都要找人照顧兒子才能外出購買物,經常大感為難。因為不懂處理兒子的情緒問題,又經常遭受旁人責備,令軒仔媽媽非常失落和沮喪,越來越不願帶兒子上街。幼兒中心的老師留意到軒仔喜歡紅色和比他小的同學,外出時就讓他拿著紅色物件及拖著同學,幫他穩定情緒,又用程序卡和圖卡幫他學習社交程序。現在,軒仔有顯著的改善,除學會控制情緒,還能夠拖著母親或老師安靜地上街,甚至協助老師安撫鬧情緒的同學,更愛上到超市購物。令媽媽最欣慰的,是經過認知訓練後,軒仔現在能夠憑號碼坐車,即使由不同司機駕駛,也會乖乖上車。媽媽開心地說:「協康會的服務對軒仔幫助很大,老師們因應他的喜好和特性安排訓練,令他大有進步。如今帶他上街,他開心,我也開心。」 協康會自2009年開始推行社區適應訓練活動,去年更研發了《社區樂悠悠》iPad應用程式,又透過推行「社交溝通-情緒調節-協作支援模式」(SCERTS Model),教導自閉症兒童學習處理情緒。協康會助理總幹事歐陽偉康先生指出:「公眾的包容和接納,以及盡早接受適切的訓練,是自閉症兒童融入社區的關鍵。我們呼籲更多社會人士關注特殊需要兒童,為他們創造一個接納和共融的社會。近年來,支持社區適應活動的機構正逐漸增加,義助的機構包括大型超市集團、快餐店、酒店和社區小商店等。」 位於長沙灣的北海道髮廊支持協康會的社區適應活動已有8年,免費為自閉症兒童剪髮。東主陳至廣先生說:「剛開始時,我以為替小朋友剪髮很容易,但原來自閉症小朋友對不熟悉的地方會害怕,不單止吵鬧哭叫,甚至要按著他們的手腳才能安定。了解他們的特性後,我耐心地和他們談天﹑玩耍,又送上小禮物和唱兒歌安撫他們,待他們情緒穩定後,才開始剪髮。現在,我和很多小朋友和家長都成為好朋友,他們平時也會找我剪髮。能夠用自己的專長幫人,我感到很榮幸,希望更多人支持協康會,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小朋友。」 由於家長和家庭因素也會影響家長帶子女外出的意欲,協康會透過成立家長資源中心,促進家長對子女症狀的認識,鼓勵家庭成員間的溝通和對特殊需要兒童的接納。歐陽先生表示:「家長資源中心是家長們互相分享和支援,舒缓親職壓力的好地方。今年7月,協康會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下,將於九龍中開辦全港第一間專為自閉症人士及其家人提供一站式支援服務的資源中心,為學前兒童至成年階段的自閉症人士及他們的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協康會創立於1963年,是香港最具規模的兒童教育及復康機構,致力協助不同潛質的兒童盡展潛能、健康愉快地成長。數百位心理學家、治療師、幼兒導師、護士和社工在全港40多個服務單位工作,每年為約6,000名有學習和發展困難的兒童提供訓練及治療,並支援其家庭和學校;同時積極研發「實證為本」的訓練模式,通過出版、研究和培訓,推動大中華區兒童復康服務的發展。 Credit: 協康會

DETAIL
Apr
01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Source: https://www.heephong.org/cht/services-and-programmes/preschool-children/school-based-support-services/on-site-pre-school-rehabilitation-service 為讓有特殊需要學童在訓練的黃金期及早獲得所需訓練,社會福利署撥款推行「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協康會共有五支專業團隊參加上述計劃,支援56所幼稚園/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合共475名正輪候學前康復服務的學童。憑著本會在這方面的豐富經驗及顯著的成效,我們的專業團隊會繼續採用證實有效的雙軌模式,結合到校支援服務及中心的治療和訓練,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童及其家人和老師,提供全方位的訓練和輔導。 計劃簡介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由本會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特殊幼兒教師及社工組成的專業團隊,提供以下服務: 學童訓練:為有特殊需要學童提供到校的個人 / 小組訓練,配以中心的專業治療。 幼師培訓:舉辦專題講座,提供到校專業諮詢和示範、課程調適及課室管理的建議。 家長支援:透過專業諮詢、工作坊及講座,提升家長親職效能和促進親子關係。 計劃目的 採用「學校為本,中心專業治療」雙軌模式,為就讀幼稚園的特殊需要學童提供全方位訓練和輔導。 加強幼稚園老師的裝備,以提供適切的訓練予有特殊需要學童。 增進家長照顧有特殊需要學童的知識和技巧,讓他們能夠為子女提供家居的學習支援。 服務對象 就讀於參與試驗計劃的幼稚園或幼稚園暨幼兒中心,並在社署資助學前康復服務輪候冊上(即正輪候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弱能兒童計劃及特殊幼兒中心)的兒童;及上述兒童之教師/幼兒工作者及家長/照顧者。 申請辦法 經參與計劃的幼稚園或幼稚園暨幼兒中心轉介至項目隊伍。 若學童所就讀的幼稚園或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有參與本計劃,家長/監護人亦可直接向項目隊伍提交申請。 Credit: 協康會

DETAI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