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康會公佈「學前自閉症兒童參與社區活動」調查結果 六成半患童家長因公眾歧視引發精神壓力
Source: https://www.heephong.org/cht/whatsnews/detail/14632 對大部份家長而言,帶子女出外活動是一件樂事;但對於家有自閉症子女的家長,卻可能每一次都是一個重大挑戰,甚至是一件難堪的苦差。 協康會於今年1月聯同香港大學心理學系於屬下14間特殊幼兒中心進行一項「學前自閉症兒童參與社區活動」家長問卷調查,成功訪問了387名自閉症幼兒家長,當中六成半人曾因子女的情緒或適應問題,於公眾場所遭人投以奇異目光,逾四成家長更曾遭批評管教無方,另有一成半人遭出言侮辱或嘲笑。 受訪家長均認同帶子女參與社區活動的重要性,但卻因為難以處理子女的行為情緒問題而感到困擾,特別是與健康衛生有關的活動如剪髮、看醫生、到公眾廁所如廁等最感困難。七成半受訪家長對自己面對的處境及子女的困難感到擔心,六成人外出時感到緊張,四成半人更因而感到焦慮、尷尬和煩燥。部份面對重大情緒困擾的家長,甚至不願意帶自閉症子女上街參與社區活動。 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劉穎女士指出,公眾人士的負面態度和歧視,除了影響自閉症兒童,更會引發家長的負面情緒,造成沉重的精神壓力。劉穎解釋:「誘發自閉症兒童家長負面情緒的四個因素包括:社區﹑兒童﹑家長及家庭。社會人士的負面態度直接導致家長的沉重精神壓力,加上自閉症子女本身的社交發展障礙和情緒問題,更令照顧者面對莫大困難;而家長本身對子女症狀的不理解,以及缺乏家人的支持均會誘發家長的負面情緒。家長越感困難,帶子女外出的意欲便越低;惡性循環下,子女更加缺少外出練習的機會,連帶家庭成員也沒法參與,嚴重的更會影響整個家庭的生活質素。」 另一方面,調查數據顯示,患童接受社區適應及情緒管理訓練的年期越長,除可改善本身的問題外,家長感到的困難和負面情緒亦越少。 張先生的兒子綱仔今年4歲,有自閉症傾向,害怕人多嘈吵,每次上酒樓都會尖叫哭鬧,惹來旁人不滿,甚至有親戚向張先生投訴不能應付就不應帶兒子外出。看醫生更是一大苦差,因為不喜歡醫生的觸碰,綱仔不止哭叫,更會踢醫生,張先生﹑太太和傭人要三人合力按著他,醫生才能勉強進行檢查。張氏夫婦對兒子的行為束手無策,面對尷尬情形,每次都立即抱起兒子跑回家,久而久之,帶兒子上街的意欲亦大減。夫婦二人更因兒子的問題而爭執,張先生的情緒大受困擾,甚至因沉重壓力而出現腳痛不能走動﹑出壓力疹等問題。可幸參與協康會的社區適應訓練只有半年,綱仔已有明顯進步,現在上茶樓能安坐吃東西,甚至可到戲院看戲,而張先生的健康問題亦不藥而癒。 6歲的軒仔被評估有自閉症,2013年入讀秦石特殊幼兒中心,初期軒仔有嚴重的行為情緒問題,上街時經常尖叫﹑亂跑。乘坐小巴時,更會因為不是熟悉的司機而不肯上車,令媽媽既尷尬又苦惱;到街市和超市更是軒仔最討厭的,媽媽每次都要找人照顧兒子才能外出購買物,經常大感為難。因為不懂處理兒子的情緒問題,又經常遭受旁人責備,令軒仔媽媽非常失落和沮喪,越來越不願帶兒子上街。幼兒中心的老師留意到軒仔喜歡紅色和比他小的同學,外出時就讓他拿著紅色物件及拖著同學,幫他穩定情緒,又用程序卡和圖卡幫他學習社交程序。現在,軒仔有顯著的改善,除學會控制情緒,還能夠拖著母親或老師安靜地上街,甚至協助老師安撫鬧情緒的同學,更愛上到超市購物。令媽媽最欣慰的,是經過認知訓練後,軒仔現在能夠憑號碼坐車,即使由不同司機駕駛,也會乖乖上車。媽媽開心地說:「協康會的服務對軒仔幫助很大,老師們因應他的喜好和特性安排訓練,令他大有進步。如今帶他上街,他開心,我也開心。」 協康會自2009年開始推行社區適應訓練活動,去年更研發了《社區樂悠悠》iPad應用程式,又透過推行「社交溝通-情緒調節-協作支援模式」(SCERTS Model),教導自閉症兒童學習處理情緒。協康會助理總幹事歐陽偉康先生指出:「公眾的包容和接納,以及盡早接受適切的訓練,是自閉症兒童融入社區的關鍵。我們呼籲更多社會人士關注特殊需要兒童,為他們創造一個接納和共融的社會。近年來,支持社區適應活動的機構正逐漸增加,義助的機構包括大型超市集團、快餐店、酒店和社區小商店等。」 位於長沙灣的北海道髮廊支持協康會的社區適應活動已有8年,免費為自閉症兒童剪髮。東主陳至廣先生說:「剛開始時,我以為替小朋友剪髮很容易,但原來自閉症小朋友對不熟悉的地方會害怕,不單止吵鬧哭叫,甚至要按著他們的手腳才能安定。了解他們的特性後,我耐心地和他們談天﹑玩耍,又送上小禮物和唱兒歌安撫他們,待他們情緒穩定後,才開始剪髮。現在,我和很多小朋友和家長都成為好朋友,他們平時也會找我剪髮。能夠用自己的專長幫人,我感到很榮幸,希望更多人支持協康會,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小朋友。」 由於家長和家庭因素也會影響家長帶子女外出的意欲,協康會透過成立家長資源中心,促進家長對子女症狀的認識,鼓勵家庭成員間的溝通和對特殊需要兒童的接納。歐陽先生表示:「家長資源中心是家長們互相分享和支援,舒缓親職壓力的好地方。今年7月,協康會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下,將於九龍中開辦全港第一間專為自閉症人士及其家人提供一站式支援服務的資源中心,為學前兒童至成年階段的自閉症人士及他們的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協康會創立於1963年,是香港最具規模的兒童教育及復康機構,致力協助不同潛質的兒童盡展潛能、健康愉快地成長。數百位心理學家、治療師、幼兒導師、護士和社工在全港40多個服務單位工作,每年為約6,000名有學習和發展困難的兒童提供訓練及治療,並支援其家庭和學校;同時積極研發「實證為本」的訓練模式,通過出版、研究和培訓,推動大中華區兒童復康服務的發展。 Credit: 協康會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Source: https://www.heephong.org/cht/services-and-programmes/preschool-children/school-based-support-services/on-site-pre-school-rehabilitation-service 為讓有特殊需要學童在訓練的黃金期及早獲得所需訓練,社會福利署撥款推行「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協康會共有五支專業團隊參加上述計劃,支援56所幼稚園/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合共475名正輪候學前康復服務的學童。憑著本會在這方面的豐富經驗及顯著的成效,我們的專業團隊會繼續採用證實有效的雙軌模式,結合到校支援服務及中心的治療和訓練,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童及其家人和老師,提供全方位的訓練和輔導。 計劃簡介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由本會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特殊幼兒教師及社工組成的專業團隊,提供以下服務: 學童訓練:為有特殊需要學童提供到校的個人 / 小組訓練,配以中心的專業治療。 幼師培訓:舉辦專題講座,提供到校專業諮詢和示範、課程調適及課室管理的建議。 家長支援:透過專業諮詢、工作坊及講座,提升家長親職效能和促進親子關係。 計劃目的 採用「學校為本,中心專業治療」雙軌模式,為就讀幼稚園的特殊需要學童提供全方位訓練和輔導。 加強幼稚園老師的裝備,以提供適切的訓練予有特殊需要學童。 增進家長照顧有特殊需要學童的知識和技巧,讓他們能夠為子女提供家居的學習支援。 服務對象 就讀於參與試驗計劃的幼稚園或幼稚園暨幼兒中心,並在社署資助學前康復服務輪候冊上(即正輪候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弱能兒童計劃及特殊幼兒中心)的兒童;及上述兒童之教師/幼兒工作者及家長/照顧者。 申請辦法 經參與計劃的幼稚園或幼稚園暨幼兒中心轉介至項目隊伍。 若學童所就讀的幼稚園或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有參與本計劃,家長/監護人亦可直接向項目隊伍提交申請。 Credit: 協康會
「S位?I位?EETC?何去何從?」
Source: http://peggying.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644888 最近許多家長討論究竟小朋友應該讀S位、I位還是EETC的問題。我看的時候,覺得有些家長可能因為不清楚三種學位的情況,或對S位的認識未必足夠而有些誤會,未能作出一個適合的選擇。故在此開這個題目跟大家談論。 首先,談談三種學位的分別: S位是特殊幼兒中心,專門給一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小朋友去讀。那裡有最全面的服務,而且師生比例比較好,一個老師對六個小朋友,所以每個老師都可以針對小朋 友的個別問題設計一些治療或學習的計劃。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另外,S位裡面有齊三師,即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和言語治療師。中心裡也會有高級幼兒工作員 和中心主任,而臨床心理學家每隔一段時間會去中心一次。 兼收位(I位,或稱混合位)是普通幼兒園或幼兒中心加一些學位,給發展比較慢的 (又不算很慢)小朋友就讀的。日常的活動都是一大班小朋友上堂,但是這六位小朋友會有由社會福利署撥款多請回來的一位特殊幼兒工作員,即是平時叫做I位老 師的同事和小朋友做一些個別訓練。基本上個別訓練的範疇也很全面,因為每個老師都要全權負責大肌、小肌、智能、語言等等各方面的發展。除了兼收老師之外, 還有言語治療師每隔一段時間到訪,現在的要求是每一個月兩次至三次進行個別訓練或小組訓練,要視乎每間幼兒園不同的安排。 如果小朋友需要職業治療,治療師也會到訪中心,但每一年兩至三次,主要是教老師跟進小朋友的進度和每個小朋友的訓練內容。臨床心理學家亦會一年幾次去觀察,如果有特別要求,學校會請兼收老師請臨床心理學家到訪。 至於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EETC),其形式類似補習班,不用每天都去,大概每星期一至兩次,做個別或小組的訓練,而導師可能是特殊幼兒工作員或治療師(包括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和言語治療),要視乎小朋友的需要。 無論哪一種服務,特殊幼兒工作員(SCCW,即小朋友的老師)所接受的訓練及要求的資格其實並沒有分別。 要選擇哪一種,最重要的是視乎小朋友的能力和需要。舉個例:如果小朋友需要整體服務(如各方面都需要幫助或比較慢),可能需要S位。有些家長或者會覺得特殊 幼兒中心這個名稱不好,會擔心穿著這些校服會被歧視,而不去選擇。我明白作為家長會很難受,但當想到假如基於自己難以放下的自尊而令到小朋友得不到最適合 他們的服務,而阻慢了小朋友的進展,這並非我們想見到的情況吧﹗我經常強調越小做訓練,效果越好。所以請各位家長為小朋友著想,不應該為了自己的想法而影響他們的發展。 其實在六歲之前的進展是非常重要的,六歲之後腦部發展會緩慢下來,令小朋友再學新的事物亦未必容易掌握得到。所以應該可以考慮趁小朋友還小的時候,選擇最合適的服務,令小朋友的能力可追得上一般程度。 我見過很多小朋友在入讀特殊幼兒中心一兩年之後,因有明顯進步而轉讀普通位或兼收位,因為輪候特殊位的人有很多,本身能力巳達到的話,中心不會要求小朋友再留低。 至於如何選擇早期訓練或I位呢?我覺得都要視乎小朋友的能力,而且還要視乎家長有否時間去帶小朋友。如果家長要上班,自己照顧不到小朋友,可能兼收位有個好 處,因為不用請假帶小朋友去做訓練。如果請傭人帶小朋友去做訓練,其實跟小朋友在I位是沒有很大分別的。當然,如果家長能夠親自帶小朋友往做治療,那我會 建議選擇早期訓練,一來因為訓練較全面,二來因為可以親自和治療師討論進度及家居訓練等,效果會很好。 我自己覺得最重要的是,即使小朋友 選擇了早期訓練,家長選擇幼稚園的時候也應盡量選一些本身有I位的幼兒中心。因為大班老師會明白小朋友的困難及知道如何教導他們。坦白說,普通的幼稚園或 幼兒園老師未必懂得幫助一些學習慢的小朋友,除了覺得他們頑皮、不合作,會經常投訴外,最重要是浪費了小朋友的時間。因為小朋友上堂時如不明白老師的說話,跟不上,發白日夢或四圍走,其實是浪費上堂的時間。要記著,我們其實要與時間競賽﹗ 相反,在特殊幼兒中心,個別訓練的時間比較長,小朋友能夠學習的機會比較多,對整體訓練都會有好處。我實在不希望小朋友上學但學不到東西而浪費這幾年的時間,因為過了這幾年的時間便會很難追得上。 Quote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teachyourchildtospeak/article?mid=53 Credit: 童心 同行
特殊教育資源中心 – 自閉症
Source: http://www.edb.gov.hk/tc/edu-system/special/resources/serc/autism.html 自閉症徵狀通常在幼童三歲前出現,他們主要在社交發展、語言溝通及行為方面有下列明顯的障礙: – 社交方面:學生常生活在自己的天地中,不善於察言觀色,不懂得易地而處;因此需要幫助孩子與同輩建立友誼,協助孩子掌握簡單易明的社交規則; – 語言溝通:學生的口語發展遲緩,常運用刻板、重複或鸚鵡式的說話;因此教師應給予簡單清晰和直接的指示,解釋步驟時須逐步說明,讓學生易於掌握;及 – 行為方面:學生經常堅持某些行事方式,如只乘坐某一路線的巴士或特定的座位,又拒絕改變日常生活習慣。教師可幫助學生接受轉變,例如事前向學生預告將會有什麼改變,以便減低學生的焦慮,有需要時,更可安排預習。 患有自閉症的學生一般都需要清晰的步驟指引來完成工作,因此教師宜為他們提供完成工作的程序;由於他們難以在同一時間處理多項信息,教師宜按部就班,讓他完成一項工作後,才給予另一指示;同時多採用視覺提示,例如圖畫、流程圖和示範來闡釋提示,可幫助他們更易掌握。 網頁: 認識及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教學指引 融合教育運作指南 政府為懷疑有發展障礙的學齡兒童提供的評估服務單張 為在普通學校就讀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的支援服務(家長指南)(文字版) 融合教育 – 家長篇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 教師實踐方法匯編 「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 「全校參與」設計家課的原則及策略 「全校參與」評估原則及策略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 「全校參與」 教學策略 如何培育有自閉症的子女(文字版) 自閉症學童課堂及社交適應評估(主流小學適用) 全校參與分層支援有自閉症的學生 學校支援模式運作手冊 蕊展計劃 協康會:「知情解意」實用教材及應用程式 協康會:「童遊社區」社交故事iPad應用程式 香港耀能協會:「社交故事一按通」 應用程式 視訊: 融情第二十二期 協助有自閉症的學生 三層支援模式 天下父母心 2009 第八集 - 是我有錯嗎? 認識及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訓練課程 – C6 – 1 認識自閉症兒童的發展特徵 / […]
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
Source: http://www.socsc.hku.hk/JCA-CONNECT/lang/index.html 為了配合就讀於主流中小學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學生的需要,「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聯同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育局及六間非政府機構 – 香港明愛、協康會、新生精神康復會、香港耀能協會、救世軍及東華三院及全港中小學,旨在為自閉特色學生及其家庭和學校提供為期三年的支援。 本計劃包括三大項目:學校支援、家庭支援及公眾教育。六間非政府機構會為自閉特色學生提供服務,協助他們改善溝通、社交、解難等社群適應技巧,減少問題行為,提升整體的學習和社交能力。總括而言,計劃透過家校合作,目的為提升相關服務的質素、促進協同效應、奠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從而促進社會共融。計劃取得一定成果後,將經驗推廣至海外各地,特別是中國地區,以帶來更大的影響力,為支援自閉特色學生的工作開拓新里程。 Credit: 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
自閉患者家庭面對漫長輪候過程
Source: http://cablenews.i-cable.com/ci/videopage/program/12254449/新聞刺針/自閉患者家庭面對漫長輪候過程/ 自閉症患者人數近年急升,但政府相關支援服務跟不上需求。學童自小等候做評估,然後等入訓練中心,畢業後再等入庇護工場。自閉症患者家庭怎樣面對這些漫長的輪候過程?《新聞刺針》找來兩位家長現身說法。 陳進傑今年二十一歲,兩歲時被評估為自閉和輕度智障。進傑漸漸長大,社工曾勸她送兒子到殘疾院舍,陳太都不放心。 進傑去年在特殊學校,畢業之後沒有上學,較多時間留在家。陳太擔心他沒有上學後病情惡化,所以在他未畢業時已先申請庇護工場,不過畢業已逾一年都未有消息。陳太只能幫他報讀扶康會的訓練課程,帶他回中心的路不長,但都足夠她擔心。 根據教育局數字,全港自閉症的學生人數五年間由五千五百一十人上升至九千四百人,升幅達七成。但全港三十四間庇護工場,五年間名額只增加二百七十七個,增幅不足百分之六。 社署表示,現時庇護工場的平均輪候時間為十九點六個月,但每區不一樣。好像北區,有申請人由二零零八年排至現時仍在排隊,而進傑正在排隊的天水圍區最最少要等三年。 年長的患者等庇護工場,年紀較小的又等甚麼?傑傑至兩歲都不懂說話。母親於是帶他做評估,不過全港六所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只有七成人可以在半年內做到評估。傑傑等足一年後,今年初被評估患有自閉症。確診後,社工轉介他到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接受治療。 全港六歲以下新增的自閉症個案過去三年持續上升,傑傑正輪候的訓練中心在上年度平均就要等逾一年半。傑傑現時等了半年,他母親擔心傑傑延誤治療,不停為他找訓練。傑傑現時靠志願機構減他學費,暫時就讀一些訓練課程。不過一天未等到政府服務,她依然不放。有社工亦指家長的壓力會愈等愈大。 有線新聞台曾問社署點評估服務滯後的情況,他們就指在二零一六至二零一七年度,會增加一千一百一十個服務名額,亦繼續鼓勵非政府機構提供津助及自負盈虧服務。政府的服務有排等,私營的殘疾服務質素又參差,家長的心聲政府要聽多少次? Credit: 有線寬頻
鄰舍輔導會-專門為自閉症人士而設的院舍服務
Source: https://www.naac.org.hk/fileadmin/naacnews/2017_6.pdf 自閉症人士溝通及社交能力弱、偏執、狹隘、有固定模式、不易改變. . . . . .。種種的障礙以致他們難以融入主流生活,容易被誤解、被忽略需要。雖然,現時院舍按殘疾人士類別分類,但並沒有專門為自閉症人士而設的院舍,自閉症人士一般會被安排入住智障宿舍。由於自閉症有其獨特性,宿舍要兼顧不同類型的服務使用者,會有一定的難度,或會未能完全考慮自閉症舍友的獨特需要,以致院舍在照顧上遇上不少挑戰。雖然如此,如能因應自閉症人士的特性,以致在宿舍服務設計及構思上更多作出考慮,協助建立有規律的生活流程、提升安全感及加強自我表達機會,有助服務使用者適應宿舍生活,減少挑戰行為的產生機會及促進宿舍職員的照顧。雖然,現時香港仍未發展專門為自閉症人士而設的院舍;但於自閉症人士服務的工作上已有相當的發展及經驗,相信有助探討及作出試驗。事實上,要構思專門為自閉症人士而設的宿舍,可嘗試從幾方面入手,包括: i) 結構化的環境設計:清晰規劃宿舍不同的活動空間及設立舍友的專屬位置,讓舍友能習慣辨悉自已的居住、活動及工作環境,促進舍友生活技能及增強對宿舍的歸屬感。此外,由於自閉人士不善接觸與表達訊息,故善用視覺策略,運用清楚的標示,如相片、圖案、文字等,有助加強自我導向能力及與他人溝通。另在宿舍內預留房間,設置有別於傳統寧緒室、純粹作為隔離用途之活動室;當舍友有情緒及行為問題時,舍友樂於使用房間,逐漸紓緩情緒、休息或消閒,以致職員能夠有空間作出輔導及介入。 ii) 有規律生活流程:針對自閉症固定生活模式、不易改變的特性,每一名舍友均有個人生活流程表,編排梳洗、訓練、活動及休閒時間,以提醒作息時間及有轉變時及早作出預告,使他們有更好的適應,流程表亦會張貼於舍友經常能夠閱覽的位置,以便舍友重溫及避免職員遺漏。上述種種硬件配套,除照顧自閉症舍友外,亦有助前線職員能更易掌握舍友的生活模式及生活習慣,更有助以一致的手法提供適切的照顧及訓練。然而,為了讓自閉症舍友能夠應付轉變及生活上的各種挑戰,軟件方面則著重人手的配置。 iii) 跨專業團隊:由臨床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護士及社工組成,就會員的獨特需作出個別評估、制定跟進計劃及持續執行。面對舍友的挑戰行為,盡早介入及分析,防止問題惡化。此外,院舍亦須緊貼職員需要,提供培訓,以使職員有充足能力與自閉症舍友相處及協助解決問題。當然不能忽視家屬工作,促進家職合作。 iv) 個別支援:雖然自閉症有其共通特點,但亦非千篇一律,每位舍友均有其獨特性格、喜好、強項、弱項。故此,「以人為本」的計劃亦不可忽視,為自閉症舍友提供個別化支援項目,尤其是興趣發展、消閒、活動及社區融入,讓舍友享平等參與機會。 雖然專門為自閉症人士而設的宿舍亦未實行,要推行亦非容易,然而,如資源、環境設施及專業支援足夠,專門化的服務模式相信值得繼續探討及嘗試。 Credit: 鄰舍輔導會
放不下大孩子:支援家長託管自閉子女
Source: https://www.salvationarmy.org.hk/ssd/hk/feature-story/20170208 將最好的給下一代,是大部份家長對自己的期望。當知道兒子耀光患上自閉症兼輕度智障之後,媽媽選擇咬緊牙關,默默承擔。轉眼數十載,白髮蒼蒼的她健康已大不如前,但仍要貼身看顧年近40的兒子,將來怎麼辦?直至認識救世軍的託管支援服務後,她才鬆一口氣。 獨力支撐 回想耀光上幼稚園的時候,媽媽早已察覺不妥:為甚麼他只會自顧自玩耍?她機警地帶兒子到醫院評估,最後證實是自閉症兼輕度智障。那年代,普遍香港人對自閉症的認識和關注不足,服務也不夠普及,耀光媽媽對社區支援的了解不多,只好獨力支撐。 然而,踏入青春期後,因着生理和心理的變化,耀光經常失眠、發脾氣,精神健康大受影響,媽媽無奈將他送入醫院。好不容易等到兒子回家,卻又面對一連串管教困難。因社交能力欠佳,他的熱情和主動曾嚇怕異性;又因分析力不足,曾誤受不法之徒唆擺,不停購買私煙,鋪滿一牀,更曾模仿吸煙的姿態;飲食上亦不懂節制,三餐依靠媽媽準備清淡餸菜,保持健康。沉重的照顧壓力終令媽媽患上抑鬱症,不止一次暈倒入醫院。 紓緩照顧壓力 2010年,透過地區支援中心的介紹,耀光媽媽得悉救世軍荔景院提供暫宿服務,頓時喜出望外,參加了救世軍「結伴行-燃亮人生計劃」(自閉人士緊急介入家庭支援服務)。「自己可以休息一下,不用那麼辛苦,煮足三餐。」她笑着說:「每樣事都放心了。」院舍提供的飯菜美味而富營養,嘴饞的耀光也沒有怨言。每週三天,他到救世軍接受日間託管服務,其餘時間就回家生活。當媽媽身體不適進醫院時,他就到救世軍暫宿,叫媽媽安心。 救世軍提供的情緒輔導,紓緩了耀光頻繁洗手的強迫症症狀。院舍更安排了不同的興趣活動,發掘他的藝術才能。「我最叻造陶瓷!造杯呀,造枱呀……」他將熟悉的家具造成迷你版,媽媽不禁讚歎維妙維肖!但提及被安排學習做家務時,他即收起笑容,噘着嘴說:「我要掃地、換牀單…… 好熱好累的。」身旁的媽媽馬上回應:「能力做得到的,就要學懂自願做。」現在,他會在家幫忙收拾衣服、縫被子等,大大減輕了媽媽的負擔。 「如果早點認識救世軍就好了。」耀光媽媽說。在耀光輪候院舍宿位的過渡期間,母子倆仍能在熟悉的社區中生活,互相陪伴,有需要時得到適切的支援。 接觸你身邊的隱蔽家庭 救世軍社工洪雅倩直言,自閉人士家長的壓力多來自社會的歧視和白眼,以致部份有需要的家庭變得「隱蔽」,害怕被發現,更不曉得尋找社區支援服務。其實,他們非常渴望得到鄰里的接納和包容。如果你身邊有這類家庭,可從打招呼開始互相認識,再從日常的問候和關懷行動中建立互信,如分享飯菜、幫忙做家務等。當察覺他們需要尋求社區支援,可與救世軍「結伴行-燃亮人生計劃」聯絡。 查詢: 2744 1511 結伴行 ─ 燃亮人生計劃 針對不同自閉人士家庭的需要,救世軍於2001年起推行自閉症人士家庭支援服務。「結伴行- 燃亮人生計劃」( 自閉人士緊急介入家庭支援服務) 專門服務15歲或以上的自閉人士及其家庭,「離戶式」服務包括短暫住宿和訓練,幫助自閉人士重建作息規律、正向情緒、社交溝通等;「到戶式」服務則包括上門提供專業諮詢及指導,提升家長/照顧者的信心,以擔當訓練及管教的角色。 計劃提供專業個人及家庭輔導服務;另透過專題工作坊和親子小組等形式,幫助家長/照顧者掌握照顧自閉人士的知識和訓練技巧;並組織自閉人士家庭之間的互助網絡。 Credit: 救世軍社會服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