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for 2018

Apr
01

APLUS計劃自閉症學生支援服務

Source: http://sahk1963.org.hk/b5_service.php?id=55 自2011年9月開始,香港耀能協會成功推行「APLUS計劃」,以「全校參與模式」為自閉症學生、家長、教職員提供支援服務,得到校方及家長推崇。透過本會專業團隊與學校共同協商,度身設計配合各中、小學需要的服務計劃,為自閉症學生設計及推行「個別學習計劃 (IEP)」、個別及小組訓練;同時提倡朋輩支援,建立關愛共融文化;並為教職員與家長提供專業諮詢及培訓服務,全面提高校本支援自閉症學生的效能。   服務對象 全港有錄取自閉症學生的普通中、小學 校內懷疑/確診自閉症的學生及其家長、教職員及其他學生   計劃目標 促進自閉症學生的成長及學校生活的適應 提升教育工作者支援自閉症學生的實戰技巧及信心 促進家校合作,增強支援自閉症學生的成效 協助學校推廣關愛共融的文化   專業團隊 成員包括教育/臨床心理學家、資深職業治療師、資深言語治療師及社會工作者   查詢 歡迎有意參加之學校聯絡本計劃社工,以作進一步了解及安排。學校亦可以電郵、傳真或郵寄形式交回申請表格。 地址:香港九龍橫頭磡邨宏照樓地下9至17號耀能兒童發展中心 (樂富) 電話:2336-6491 傳真:2336-6855 電郵:cdc@sahk1963.org.hk 網址:cdc.sahk1963.org.hk Credit: 香港耀能協會

DETAIL
Apr
01

協康會「星亮計劃」為自閉症青年提供成長支援服務

Source: https://www.heephong.org/whatsnews/detail/17016 本會獲社會福利署撥款,推行為期30個月的「加強支援自閉症人士及其家長/照顧者先導計劃」。這項計劃於2016年4月底展開,將為200名15歲以上高能力的自閉症人士及其家人提供個案輔導及支援,協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所面對各項有關升學、就業及人際關係等挑戰,以提升自閉症人士的生活質素及其家庭能量;並會為有需要的康復機構提供諮詢服務,支援有行為情緒困難的自閉症個案。 由本會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及社工組成的專業團隊將在本會星亮資源中心及其他4間主要的家長資源中心提供服務,幫助有需要的自閉症人士。 查詢:3956 4651 Credit: 協康會

DETAIL
Apr
01

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

Source: https://www.swd.gov.hk/tc/index/site_pubsvc/page_rehab/sub_listofserv/id_supportcom/id_dsc/ 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採取以地區為本的策略,為居住在社區中的殘疾人士、其家人和照顧者提供一站式服務和支援。中心透過提供一系列的支援服務,強化居住在社區中的殘疾人士的家居及社區生活技能,協助他們融入社區。中心並為殘疾人士的家人/照顧者提供訓練及支援,提昇他們照顧殘疾人士的能力,紓緩他們的壓力。 Credit: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福利署

DETAIL
Apr
01

放不下大孩子:支援家長託管自閉子女

Source: https://www.salvationarmy.org.hk/ssd/hk/feature-story/20170208 將最好的給下一代,是大部份家長對自己的期望。當知道兒子耀光患上自閉症兼輕度智障之後,媽媽選擇咬緊牙關,默默承擔。轉眼數十載,白髮蒼蒼的她健康已大不如前,但仍要貼身看顧年近40的兒子,將來怎麼辦?直至認識救世軍的託管支援服務後,她才鬆一口氣。 獨力支撐 回想耀光上幼稚園的時候,媽媽早已察覺不妥:為甚麼他只會自顧自玩耍?她機警地帶兒子到醫院評估,最後證實是自閉症兼輕度智障。那年代,普遍香港人對自閉症的認識和關注不足,服務也不夠普及,耀光媽媽對社區支援的了解不多,只好獨力支撐。 然而,踏入青春期後,因着生理和心理的變化,耀光經常失眠、發脾氣,精神健康大受影響,媽媽無奈將他送入醫院。好不容易等到兒子回家,卻又面對一連串管教困難。因社交能力欠佳,他的熱情和主動曾嚇怕異性;又因分析力不足,曾誤受不法之徒唆擺,不停購買私煙,鋪滿一牀,更曾模仿吸煙的姿態;飲食上亦不懂節制,三餐依靠媽媽準備清淡餸菜,保持健康。沉重的照顧壓力終令媽媽患上抑鬱症,不止一次暈倒入醫院。 紓緩照顧壓力 2010年,透過地區支援中心的介紹,耀光媽媽得悉救世軍荔景院提供暫宿服務,頓時喜出望外,參加了救世軍「結伴行-燃亮人生計劃」(自閉人士緊急介入家庭支援服務)。「自己可以休息一下,不用那麼辛苦,煮足三餐。」她笑着說:「每樣事都放心了。」院舍提供的飯菜美味而富營養,嘴饞的耀光也沒有怨言。每週三天,他到救世軍接受日間託管服務,其餘時間就回家生活。當媽媽身體不適進醫院時,他就到救世軍暫宿,叫媽媽安心。 救世軍提供的情緒輔導,紓緩了耀光頻繁洗手的強迫症症狀。院舍更安排了不同的興趣活動,發掘他的藝術才能。「我最叻造陶瓷!造杯呀,造枱呀……」他將熟悉的家具造成迷你版,媽媽不禁讚歎維妙維肖!但提及被安排學習做家務時,他即收起笑容,噘着嘴說:「我要掃地、換牀單…… 好熱好累的。」身旁的媽媽馬上回應:「能力做得到的,就要學懂自願做。」現在,他會在家幫忙收拾衣服、縫被子等,大大減輕了媽媽的負擔。 「如果早點認識救世軍就好了。」耀光媽媽說。在耀光輪候院舍宿位的過渡期間,母子倆仍能在熟悉的社區中生活,互相陪伴,有需要時得到適切的支援。 接觸你身邊的隱蔽家庭 救世軍社工洪雅倩直言,自閉人士家長的壓力多來自社會的歧視和白眼,以致部份有需要的家庭變得「隱蔽」,害怕被發現,更不曉得尋找社區支援服務。其實,他們非常渴望得到鄰里的接納和包容。如果你身邊有這類家庭,可從打招呼開始互相認識,再從日常的問候和關懷行動中建立互信,如分享飯菜、幫忙做家務等。當察覺他們需要尋求社區支援,可與救世軍「結伴行-燃亮人生計劃」聯絡。 查詢: 2744 1511 結伴行 ─ 燃亮人生計劃 針對不同自閉人士家庭的需要,救世軍於2001年起推行自閉症人士家庭支援服務。「結伴行- 燃亮人生計劃」( 自閉人士緊急介入家庭支援服務) 專門服務15歲或以上的自閉人士及其家庭,「離戶式」服務包括短暫住宿和訓練,幫助自閉人士重建作息規律、正向情緒、社交溝通等;「到戶式」服務則包括上門提供專業諮詢及指導,提升家長/照顧者的信心,以擔當訓練及管教的角色。 計劃提供專業個人及家庭輔導服務;另透過專題工作坊和親子小組等形式,幫助家長/照顧者掌握照顧自閉人士的知識和訓練技巧;並組織自閉人士家庭之間的互助網絡。 Credit: 救世軍社會服務部

DETAIL
Apr
01

【黃金花】關注自閉症兒童家庭 導演︰感激毛舜筠親自去做家訪

Source: https://www.hk01.com/%E9%9B%BB%E5%BD%B1/130726/%E9%BB%83%E9%87%91%E8%8A%B1-%E9%97%9C%E6%B3%A8%E8%87%AA%E9%96%89%E7%97%87%E5%85%92%E7%AB%A5%E5%AE%B6%E5%BA%AD-%E5%B0%8E%E6%BC%94-%E6%84%9F%E6%BF%80%E6%AF%9B%E8%88%9C%E7%AD%A0%E8%A6%AA%E8%87%AA%E5%8E%BB%E5%81%9A%E5%AE%B6%E8%A8%AA 近年香港電影不再是警匪或動作片當道,隨着市民社會意識提高,一些社會議題、關注民生的電影應運而生。年初的《一念無明》就為群眾,開啟了關注精神病患者之門。 當大家正在尋找下一部《一念無明》時,今年「香港亞洲電影節」就出現一部以探討自閉症兒童家庭為題的電影《黃金花》,由毛舜筠、呂良偉主演,首次執導的陳大利是《葉問》及《狂舞派》編劇。由國仇家恨到青春追夢,再到屋邨師奶的困窘,這個故事到底是怎樣誕生? 屋邨成長  屋邨故事 編劇出身的陳大利,本身是理科生,到讀大學時突然想轉讀其他範疇,就在浸會大學Open Day上,被電影系吸引了。「原來電影可以將一個人描寫得這麼深入,令我立志畢業後要做電影工作。」人物描寫是個起點,亦可以見他寫出葉問這一代武者,如何在大時代下自處。而《狂舞派》的阿花(顏卓靈飾)也是在青春任花的年頭,把握一個追夢機會。 角色描寫是陳大利一直想鑽研的範疇,得知有機會執導個人第一部電影,自然也從人物出發寫故事,至於故事背景就選擇由細住到大的屋邨。「我在屋邨長大,要拍一個熟悉的故事,我選擇了一個發生在屋邨的家庭故事。」陳大利一早落實會寫一個媽媽的故事,丈夫有外遇,從而想對小三作出報復,至於自閉症小朋友,是後加予角色的一個重擔。「如果要個故事將這位媽媽推到極端,必然是有些一直累積的問題牽引住,於是決定從小朋友着手。」 但求引發社會一份同理心 有想過智障,有想過是痙攣,但最切實面對的是怕找不到演員去演。陳大利說︰「患有自閉症的,其外表其實跟常人一樣,比較容易找演員,然後我找來舞台劇演員凌文龍演出。」落實是自閉症後,陳大利開始看紀錄片,做家訪去了解這個病,愈是深入了解愈覺得這個題材要小心處理。「起初還想以黑色幽默入手表達,但當我深入去做資料搜集後,發覺這題材絕不可太兒嬉,否則會很危險。」事實上導演也明白即使電影拍成,也未必幫到這些家庭解決到問題,但至少希望令社會引發一份同理心,去關注這族群。 作為新導演,便得到毛舜筠、呂良偉的支持,陳大利非常感激,更感激是毛姐非常投入角色,當導演想她在拍攝前進行家訪,了解自閉症家庭的日常時,毛姐二話不說應承,而且足足有3、4個月之久。「這是好重要的,因為是小本製作,如果去到片場才了解角色,會很花時間,所以早在開拍前1年,已跟毛姐傾劇本,開拍前3、4個月更去做家訪,一齊行街、一齊去買餸,只有長時間接觸過當事人,才能夠在鏡頭前還原他們真實的處境,令角色的質感倍增。」要求演員做3、4個月功課,實在是相當奢侈的事,「幸好故事很有意義,大家都想做好去。」陳大利說。 最無條件的愛 那些日常舉動,是要長期觀察過才能演出來,大至失控發脾氣,小至行街過馬路,都是一種新體會。「例如演爸爸的呂良偉,其手臂會化上不少疤痕,因為自閉症小朋友病發時會失控地抓傷身邊的人,即使是父母。至於簡單如過馬路,做父母的都有一套特定方法,要用身體擋住小朋友,並盡量挨近欄杆,以防他突然闖出馬路發生意外。」經過數月來的觀察,陳大利深明當自閉症兒童的父母非常吃力,難怪有不少個案的母親會壓力爆煲。「據社工講,有個案的媽媽的確有想過幫個仔解脫!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放開和接受,才適應眼前的處境。」 拍畢該片,陳大利深深感受到自閉症小朋友的行徑,其實是人類最純粹的本能反應,開心就開心,不開心就不開心,好直接,不同你客氣,絕對是人性的原點,奈何這份純粹在現今社會變成一個問題。「所以我覺得這些小朋友的父母,他們付出的愛是無條件的偉大。」陳大利說。 Credit: 香港01

DETAIL
Apr
01

復康服務社工不贊成融合教育:SEN細路長期遭欺凌 「吽出」精神病

Source: http://www.ohpama.com/270805/primaryschool/%e5%9d%a6%e7%99%bd%e8%ac%9b%e3%80%80%e5%be%a9%e5%ba%b7%e6%9c%8d%e5%8b%99%e7%a4%be%e5%b7%a5%e4%b8%8d%e8%b4%8a%e6%88%90%e8%9e%8d%e5%90%88%e6%95%99%e8%82%b2%ef%bc%9asen%e7%b4%b0%e8%b7%af/ 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簡稱SEN),在香港教育局融合教育的政策下,嚴重或多重殘疾的學生,可轉介入讀特殊學校;其他 SEN學生則入讀普通學校 ,與其他兒童相處──及至升中以後,究竟在主流學校成長的 SEN學生,升學就業之路如何? Ling(化名)是專門做復康服務的社工,負責社會福利署「陽光路上」計劃,主要提供殘疾或確診有精神病的青少年的就業輔導及培訓;然而,一直服務肢體殘疾、精神病康復者、智障人士,近年竟然有過度活躍,甚至讀寫障礙的學生轉介至她手上,令她反思融合教育到底出現甚麼問題。 根本不屬她復康服務範圍的 SEN就業服務,卻轉介到她手,純粹是學校社工自行上網尋找給自己跟進的個案「出路」:「我只可以說是天意,個案遇上好的社工,找到我們的服務安排受訓。」小學有相同完整的訓練;中學卻斷層。「升上小學,訓練便代表完?我們社工的角度,訓練要持續的,除非父母叻到成為自己子女的『專家』──自閉症需要的社交訓練,不會升上中學便不需要,自動好返吧!我教到現在,他們都是大人,我還教呢!」 不幸的是,好些 SEN個案,是從小遭欺凌,「吽出」精神病而來到她手上。全都被欺凌大   SEN被放棄之餘,其實,都放棄自己…… 每年我只做十五隻 Case,當中有三至五隻屬 SEN。香港給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教育,有特殊學校、特殊大專,像 VTC展亮(技能發展中心),我手上好些 SEN的個案,的確由展亮轉介,好些由主流學校而來,當中讀寫障礙及過度活躍,有夾雜精神問題,我亦有做過兩個個案是純粹自閉症──連讀寫都輪到我手,某程度都幾悲哀,因為,我真的做復康服務,他們出入是復康大樓,個案都是精神病康復者、殘疾和智障……他們根本不弱,為甚麼來到這裏?應該是走投無路,連展翅也幫不到他們。 他們有精神病,都是「吽」出來,根本無人對他們好。我會問返媽媽了解背景──收十個主流學校來的,十個都被欺凌大。小學、中學,老師,同學都「蝦」自己,去到一個程度,沒有情緒病,都變成隱青。其實,他們去看精神科,有 File有人跟進都是好事,起碼處方些微藥物也可以好……我有個案是單親,升中後被欺凌得太勁,不肯上學,而跟進的社工是送他入兒童之家。聽罷,連我做社工都覺得奇怪:你不是解決欺凌問題,卻覺得單親媽媽無力叫兒子返學,便轉介宿舍;去到宿舍還不是面對另一種欺凌?已經讀書不成,最後回家,得到 OCD(強迫症)……追索源頭,還不是當初家庭分離,而當時社工、學校完全無打算解決問題。 老師有幫 SEN學生嗎?從我的個案身上,看不到,是完全無人幫。我有個案是每天不住遭同學畫花功課,弄破校服,日日「爛身爛世」返學。人人上到中學都有自己朋友,他們永遠無朋友,很寂寞;被打、整蠱……他們已經不會跟我形容到太多,只是媽媽每當說起便喊。   慘過特殊學校細路 我手上的 SEN仔的特質:很被動,像沒讀過書一樣,慘過讀特殊學校的細路。最Worse的個案,真的不會踏出家門。 特殊學校那批可以公開就業的都很叻,就算是輕度智障都一樣……他們從小成長的教育都充滿愛,同一間學校由六歲跟到十八歲;一班的比例是十幾個學生,對兩三個老師,並且是適合他們的教育。所以,這班細路來到我手,電腦技能、認字能力,所有都好過主流學校來的 SEN學生,驚嗎?我很不開心,根本主流教育沒有放過心機在這班 SEN學生身上──現在的學術程度,普通正常孩子都跟不上,更何況 SEN?讀寫困難那些學生,好像從來沒有受過很好的訓練一樣,仍然認不到字。來到我手也廿歲,小學屬千禧年代,教改後的首批學生。 在我角度,最容易「出工」(找到工作)是來自特殊學校智障的學生:社會又接納他們,他們又乖巧,又訓練得宜,因為有職業訓練;主流學校哪有職業訓練給 SEN?讀書不成,是無路走。像辦公室清潔,SEN學生一定做得很「俹簁」(音哪西,意謂做事馬虎),他們可以連屋企也不做家務──來自任何階層,是否智障都一樣不做家務,只是 VTC有教罷了;自理能力都差,智障的自理能力都好過他們…… 我明白的。當整個成長都沒人理自己。大家都來自基層家庭,在特殊學校待遇是好過主流學校,是幫你湊好個仔;主流學校,是將你個仔放埋一邊。特殊學校的學生社交能力,還要好過 SEN。 初生嬰,你不抱他們,完全不理睬狀態,也很快死。跟我手上的個 SEN一樣。長期沒人理,就「吽」出不同的精神病:兒童、青少年期腦部同樣不斷成長,外在環境刺激自己學解難、與人相處……SEN學生是完全欠缺這些過程。況且,還要長期遭欺凌,學校不理,家長不知怎樣幫……我覺得是主因,慢慢累積令自己有情緒問題。   反對融合教育 我覺得最難做到,一定是精神病個案。我預計不到他們何時復發,而 SEN跟他們有相似的地方,是他們很難經歷挫折:你只是講他們幾句,都會嬲,第二日便不回來受訓。這叫我們更難做,因此,他們常常「斷工」……我有一條「成功就業」的數要跑,每年來五隻,半年discharge……誰知,有一個個案,他真的夠半年即辭職,是否畀面我呢? 有讀寫障礙,加 ADHD的,不能安排倉務; 可以安排送外賣,那些工種最需要他們這種「不專注」,喜歡周圍走……正是因為他們不只中一項特殊障礙,便來到我手吧!其實,他們慢慢都喜歡回來中心,因為有導師、工人姐姐陪他們傾偈……大概長時間也在學校,屋企受忽視,他們都希望有人尊重自己,看得到自己。 主流學校並未盡力,從來都是為跑數,沒有用心去做。你問我教育可以做甚麼幫到 SEN?其實,小班教學已經幫到不小,還有,中學課程可否加「工科」?我的年代,中三後有職業訓練局,這些工業中學可以幫到 SEN。還有,「一校一社工」真的足夠?一班有三個 SEN,五班十五個根本已經應付不來,更何況數目不只於此……如果小學、中學可以跟進貼一些,也不會有個案來到我手吧!我曾經有個智障,加輕度自閉,最後仔是電腦工程師,特殊學校是可以訓練到這種學生,現在,他已經三十歲,是我初入行的個案。 某程度上,我不贊成融合教育。不過,真的有家長不接受自己子女去特殊學校,而我覺得自閉、 ADHD、讀寫三種都需要入特殊學校,無謂勉強,反而可針對性接受訓練,像 ADHD,你額外加體育堂,已經改善了好些專注力問題,已經不用食藥…… 如果有這種學校,我一定安排給自己的兒子讀──他有讀寫障礙。 我仔讀小學,幾乎每班都有 SEN,你可以想像, […]

DETAIL
Apr
01

日日做帶氧運動 改善自閉症

Source: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033592/%E6%97%A5%E6%97%A5%E5%81%9A%E5%B8%B6%E6%B0%A7%E9%81%8B%E5%8B%95%20%E6%94%B9%E5%96%84%E8%87%AA%E9%96%89%E7%97%87?r=cpsdfb 躺在地上的孩子,在導師指導下將雙腿向天抬起,並在兩腿間夾住布偶,之後提起雙手觸及腳尖,以强化大腿肌肉。躺下再提起雙腳、與人合作運豆袋的活動,對於手眼不容易協調和溝通能力弱的自閉症小朋友來說是一項挑戰。有研究自閉症的兒科醫生,與另外兩所大學的教授,數年前開始編寫一套自閉症教材,幫助社工、老師及家長訓練患者。他們認為,這類兒童需要每天進行帶氧運動,有助平衡情緒、增強溝通力。做得好,他們更是運動員的好料子。 這套名為《自閉症譜系兒童多元化綜合帶氧運動訓練導師指導手冊》(下稱︰《指導手冊》)的教材,是由中文大學醫學院、教育大學和浸會大學聯合編製的運動治療教材,共分為兩冊,分別供幼稚園及小學階段進行訓練。教材主要以帶氧運動和遊戲方式來設計,中大醫學院兒科系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科臨床副教授陳鳳英醫生說︰「兒童要做到出汗、面紅為止,要養成運動成為生活習慣。」 三大學合推 分四階段 教材針對自閉症兒童的特性,分為四個階段︰首階段注重「誰跟誰玩」,互相認識;第二是體能基礎練習,以重複但有趣的方式鍛練體能︰第三提高強度;第四則注重兒童與導師的互動練習,加強兒童表達自己的訓練。 訓練中,有的兒童拿起豆袋直綫跑到終點投進籃中,來回重複做以達到出汗為目的。為了增加趣味,導師會把三個貼上不同卡通的籃子放到兒童終點,讓他們選擇投進哪一個。有的平躺在地上,腳提起九十度,雙腿中間夾着毛公仔,之後提起雙手觸及腳尖。有的上下提舉游泳用的浮條,提高運動量。再進階一點的話,就是兒童與導師合作提起膠棒,膠棒中間穿上一個籃子,一同運送豆袋到終點。 提升專注 減重複行為 教大健康與體育學系助理教授余頌華博士認為,根據國際的研究,運動訓練不但有助提升學童的體能,亦能夠提升專注力、學習能力,減少患者做重複行為的頻率。重複行為少了,就容易被社會接受。 自閉症兒童各人能力不同,教材的其中一項重點是導師要針對個別差異調整訓練。浸大社會科學學系黄緯立博士說︰「過程中,教練要留意細節,例如有些學生對數字特別敏感,也就把數字貼在豆袋上,吸引他完成動作。」因此,導師要經過特別的訓練,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現階段發信到學校及相關機構,邀請參加,培訓大量導師及家長使用手冊。 遊戲為本 學習表達情緒 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兒科從事研究及診治自閉症兒童多年,陳鳳英醫生認為大量而持續的帶氧運動對身心發展都有良好的發展。「這類兒童對喜愛的事有持續投入去做的特性,若果啟動了興趣,他們便自動去做,成為一生的運動,更會是出色的運動員材料。」陳醫生表示,所設計的教材都是以遊戲為本,所以導師、老師及家長要接受訓練去了解兒童,「每人都不同,有人喜歡數字、有人喜歡顏色。」教材備有一疊表達情緒或指令的工具卡,讓兒童學習表達心情。她希望父母能夠與子女找到相同的興趣,一起持續成為終身運動,對成長大有幫助。 Credit: 晴報

DETAIL
Apr
01

【特殊學習需要】SEN服務輪候時間長 缺乏對照顧者支援

Source: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170402?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fbpost_link&utm_campaign=parenting   現時融合教育制度下,學校未能為SEN學生提供足夠支援,政府亦未有常規資助提供予六歲或以上SEN學童的社區支援服務。雖然市面上有不同機構提供相關服務,但一般收費高昂,基層家庭難以負擔,輪候時間又長,服務供不應求。   特殊學習需要權益聯會對相關服務的供應情況進行研究,指出各地區的SEN服務分佈不均、缺乏延續性,針對照顧者的支援服務又少。所以提出將6歲以上的社區SEN服務納入社署資助服務範圍,以及加強照顧者支援等建議。   社區服務分佈不均 受惠人數有限   根據2017年的數字,全港十八區均有提供SEN社區支援服務予6歲或以上學童或其家長。當中以沙田區最多,有13間,其次為油尖旺區,有12間。但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6至18歲學童人口最多的是沙田區,其次是觀塘區和元朗區,反映部分地區的SEN學童特別是觀塘及元朗,可能要跨區尋找服務。   另外,只有一半社署資助的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有提供SEN社區支援服務予學齡兒童及其家庭,故受惠人數有限。而提供服務的單位中,大多集中於ADHD和讀寫障礙的服務,其他SEN種類則可能較難獲得服務。   雖然服務需求增加,但全港有5間於2017年曾提供服務的機構未有再於本年1月至3月提供服務。立法會兒童權利小組委員主席張超雄指,「小朋友升上小一,服務(社署的服務)就全面停止,出現『斷層』,是服務問題的核心」   社區服務由小三開始下降 缺乏延續性   就讀初小的SEN學童可選擇的社區服務較多,但由小四開始,服務比例由小三的近8成下降至6成6,然後逐步下降至小六的5成。踏入中學,所能接受的SEN社區支援服務數目更進一步跌至不足3成。   其實SEN兒童的學前訓練服務是由社署負責,但小一開始,服務就交由教育局負責,立法會兒童權利小組委員主席張超雄指,「小朋友升上小一,服務(社署的服務)就全面停止,出現『斷層』,是服務問題的核心」。他指社署應延續SEN兒童的訓練服務至小學階段,不能倚靠社區服務填補斷層   SEN聯會就著這個問題,就建議政府把學齡(6歲或以上)有特殊學習需要兒童的社區服務,納入社署資助服務範圍,維持服務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基層家長指服務費用昂貴   本港家長普遍認為現時社區的SEN學童支援服務不足,很多時候需要跨區尋找服務。基層家長更表示服務一般偏貴,就算部分有減費優惠,但名額很少,輪候時間亦非常長。   家長阿旋指,7歲兒子臨升小一時評估確診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追不上功課進度,中英文亦未曾試過及格。每星期都要帶兒子「過海」上課做專注力和社交訓練,兩課「孖住上」上90分鐘,每次要花800元。她坦言費用對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壓力。   SEN兒子需要休學 母親情緒受困   另外,同樣育有一名7歲兒子的阿鳳表示,兒子去年5月確診有讀寫障礙、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學校經常投訴兒子「成日離位」,更罰他離開課室。學校知道兒子行為有問題,但沒有提出任何建議,只叫阿鳳「要返屋企教佢聽話」。而兒子自去年10月與同學發生衝突後,就不願上學,情緒出現問題,學校就叫阿鳳為兒子轉校。跟教育局及學校開過會議後,阿鳳決定今個月開始讓兒子休學。   現時阿鳳要24小時照顧兒子,很想幫助兒子,卻找不懂如何為兒子尋找更多適合的服務,只找到500元6,7節的跨區社交訓練。照顧兒子的壓力沉重,她坦言自己的情緒亦不穩,更想過放棄照顧兒子,現時需要定時約見社工。     當局需加強家長及照顧者支援   如日前發生一宗照顧者殺害懷疑有SEN的孫子的慘劇所見,以及阿鳳例子,SEN家長的照顧壓力的確非常大,但SEN聯會指現時全港津助家長/親屬資源中心只有6間。在這些中心增設人手難以應付全港SEN家長的迫切需要,而未有中心的地區家長能得到支援服務的機會則更渺茫。由此可見,政府需要大量增加對SEN家長的支援。SEN聯會就建議當局增加資助家長親屬資源中心數目,至每區起碼有一間服務單位,以紓援現時SEN家長欠缺社區支援的情況。   Credit: 香港01

DETAI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