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01

日日做帶氧運動 改善自閉症

Source: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033592/%E6%97%A5%E6%97%A5%E5%81%9A%E5%B8%B6%E6%B0%A7%E9%81%8B%E5%8B%95%20%E6%94%B9%E5%96%84%E8%87%AA%E9%96%89%E7%97%87?r=cpsdfb 躺在地上的孩子,在導師指導下將雙腿向天抬起,並在兩腿間夾住布偶,之後提起雙手觸及腳尖,以强化大腿肌肉。躺下再提起雙腳、與人合作運豆袋的活動,對於手眼不容易協調和溝通能力弱的自閉症小朋友來說是一項挑戰。有研究自閉症的兒科醫生,與另外兩所大學的教授,數年前開始編寫一套自閉症教材,幫助社工、老師及家長訓練患者。他們認為,這類兒童需要每天進行帶氧運動,有助平衡情緒、增強溝通力。做得好,他們更是運動員的好料子。 這套名為《自閉症譜系兒童多元化綜合帶氧運動訓練導師指導手冊》(下稱︰《指導手冊》)的教材,是由中文大學醫學院、教育大學和浸會大學聯合編製的運動治療教材,共分為兩冊,分別供幼稚園及小學階段進行訓練。教材主要以帶氧運動和遊戲方式來設計,中大醫學院兒科系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科臨床副教授陳鳳英醫生說︰「兒童要做到出汗、面紅為止,要養成運動成為生活習慣。」 三大學合推 分四階段 教材針對自閉症兒童的特性,分為四個階段︰首階段注重「誰跟誰玩」,互相認識;第二是體能基礎練習,以重複但有趣的方式鍛練體能︰第三提高強度;第四則注重兒童與導師的互動練習,加強兒童表達自己的訓練。 訓練中,有的兒童拿起豆袋直綫跑到終點投進籃中,來回重複做以達到出汗為目的。為了增加趣味,導師會把三個貼上不同卡通的籃子放到兒童終點,讓他們選擇投進哪一個。有的平躺在地上,腳提起九十度,雙腿中間夾着毛公仔,之後提起雙手觸及腳尖。有的上下提舉游泳用的浮條,提高運動量。再進階一點的話,就是兒童與導師合作提起膠棒,膠棒中間穿上一個籃子,一同運送豆袋到終點。 提升專注 減重複行為 教大健康與體育學系助理教授余頌華博士認為,根據國際的研究,運動訓練不但有助提升學童的體能,亦能夠提升專注力、學習能力,減少患者做重複行為的頻率。重複行為少了,就容易被社會接受。 自閉症兒童各人能力不同,教材的其中一項重點是導師要針對個別差異調整訓練。浸大社會科學學系黄緯立博士說︰「過程中,教練要留意細節,例如有些學生對數字特別敏感,也就把數字貼在豆袋上,吸引他完成動作。」因此,導師要經過特別的訓練,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現階段發信到學校及相關機構,邀請參加,培訓大量導師及家長使用手冊。 遊戲為本 學習表達情緒 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兒科從事研究及診治自閉症兒童多年,陳鳳英醫生認為大量而持續的帶氧運動對身心發展都有良好的發展。「這類兒童對喜愛的事有持續投入去做的特性,若果啟動了興趣,他們便自動去做,成為一生的運動,更會是出色的運動員材料。」陳醫生表示,所設計的教材都是以遊戲為本,所以導師、老師及家長要接受訓練去了解兒童,「每人都不同,有人喜歡數字、有人喜歡顏色。」教材備有一疊表達情緒或指令的工具卡,讓兒童學習表達心情。她希望父母能夠與子女找到相同的興趣,一起持續成為終身運動,對成長大有幫助。 Credit: 晴報

DETAIL
Apr
01

復康服務社工不贊成融合教育:SEN細路長期遭欺凌 「吽出」精神病

Source: http://www.ohpama.com/270805/primaryschool/%e5%9d%a6%e7%99%bd%e8%ac%9b%e3%80%80%e5%be%a9%e5%ba%b7%e6%9c%8d%e5%8b%99%e7%a4%be%e5%b7%a5%e4%b8%8d%e8%b4%8a%e6%88%90%e8%9e%8d%e5%90%88%e6%95%99%e8%82%b2%ef%bc%9asen%e7%b4%b0%e8%b7%af/ 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簡稱SEN),在香港教育局融合教育的政策下,嚴重或多重殘疾的學生,可轉介入讀特殊學校;其他 SEN學生則入讀普通學校 ,與其他兒童相處──及至升中以後,究竟在主流學校成長的 SEN學生,升學就業之路如何? Ling(化名)是專門做復康服務的社工,負責社會福利署「陽光路上」計劃,主要提供殘疾或確診有精神病的青少年的就業輔導及培訓;然而,一直服務肢體殘疾、精神病康復者、智障人士,近年竟然有過度活躍,甚至讀寫障礙的學生轉介至她手上,令她反思融合教育到底出現甚麼問題。 根本不屬她復康服務範圍的 SEN就業服務,卻轉介到她手,純粹是學校社工自行上網尋找給自己跟進的個案「出路」:「我只可以說是天意,個案遇上好的社工,找到我們的服務安排受訓。」小學有相同完整的訓練;中學卻斷層。「升上小學,訓練便代表完?我們社工的角度,訓練要持續的,除非父母叻到成為自己子女的『專家』──自閉症需要的社交訓練,不會升上中學便不需要,自動好返吧!我教到現在,他們都是大人,我還教呢!」 不幸的是,好些 SEN個案,是從小遭欺凌,「吽出」精神病而來到她手上。全都被欺凌大   SEN被放棄之餘,其實,都放棄自己…… 每年我只做十五隻 Case,當中有三至五隻屬 SEN。香港給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教育,有特殊學校、特殊大專,像 VTC展亮(技能發展中心),我手上好些 SEN的個案,的確由展亮轉介,好些由主流學校而來,當中讀寫障礙及過度活躍,有夾雜精神問題,我亦有做過兩個個案是純粹自閉症──連讀寫都輪到我手,某程度都幾悲哀,因為,我真的做復康服務,他們出入是復康大樓,個案都是精神病康復者、殘疾和智障……他們根本不弱,為甚麼來到這裏?應該是走投無路,連展翅也幫不到他們。 他們有精神病,都是「吽」出來,根本無人對他們好。我會問返媽媽了解背景──收十個主流學校來的,十個都被欺凌大。小學、中學,老師,同學都「蝦」自己,去到一個程度,沒有情緒病,都變成隱青。其實,他們去看精神科,有 File有人跟進都是好事,起碼處方些微藥物也可以好……我有個案是單親,升中後被欺凌得太勁,不肯上學,而跟進的社工是送他入兒童之家。聽罷,連我做社工都覺得奇怪:你不是解決欺凌問題,卻覺得單親媽媽無力叫兒子返學,便轉介宿舍;去到宿舍還不是面對另一種欺凌?已經讀書不成,最後回家,得到 OCD(強迫症)……追索源頭,還不是當初家庭分離,而當時社工、學校完全無打算解決問題。 老師有幫 SEN學生嗎?從我的個案身上,看不到,是完全無人幫。我有個案是每天不住遭同學畫花功課,弄破校服,日日「爛身爛世」返學。人人上到中學都有自己朋友,他們永遠無朋友,很寂寞;被打、整蠱……他們已經不會跟我形容到太多,只是媽媽每當說起便喊。   慘過特殊學校細路 我手上的 SEN仔的特質:很被動,像沒讀過書一樣,慘過讀特殊學校的細路。最Worse的個案,真的不會踏出家門。 特殊學校那批可以公開就業的都很叻,就算是輕度智障都一樣……他們從小成長的教育都充滿愛,同一間學校由六歲跟到十八歲;一班的比例是十幾個學生,對兩三個老師,並且是適合他們的教育。所以,這班細路來到我手,電腦技能、認字能力,所有都好過主流學校來的 SEN學生,驚嗎?我很不開心,根本主流教育沒有放過心機在這班 SEN學生身上──現在的學術程度,普通正常孩子都跟不上,更何況 SEN?讀寫困難那些學生,好像從來沒有受過很好的訓練一樣,仍然認不到字。來到我手也廿歲,小學屬千禧年代,教改後的首批學生。 在我角度,最容易「出工」(找到工作)是來自特殊學校智障的學生:社會又接納他們,他們又乖巧,又訓練得宜,因為有職業訓練;主流學校哪有職業訓練給 SEN?讀書不成,是無路走。像辦公室清潔,SEN學生一定做得很「俹簁」(音哪西,意謂做事馬虎),他們可以連屋企也不做家務──來自任何階層,是否智障都一樣不做家務,只是 VTC有教罷了;自理能力都差,智障的自理能力都好過他們…… 我明白的。當整個成長都沒人理自己。大家都來自基層家庭,在特殊學校待遇是好過主流學校,是幫你湊好個仔;主流學校,是將你個仔放埋一邊。特殊學校的學生社交能力,還要好過 SEN。 初生嬰,你不抱他們,完全不理睬狀態,也很快死。跟我手上的個 SEN一樣。長期沒人理,就「吽」出不同的精神病:兒童、青少年期腦部同樣不斷成長,外在環境刺激自己學解難、與人相處……SEN學生是完全欠缺這些過程。況且,還要長期遭欺凌,學校不理,家長不知怎樣幫……我覺得是主因,慢慢累積令自己有情緒問題。   反對融合教育 我覺得最難做到,一定是精神病個案。我預計不到他們何時復發,而 SEN跟他們有相似的地方,是他們很難經歷挫折:你只是講他們幾句,都會嬲,第二日便不回來受訓。這叫我們更難做,因此,他們常常「斷工」……我有一條「成功就業」的數要跑,每年來五隻,半年discharge……誰知,有一個個案,他真的夠半年即辭職,是否畀面我呢? 有讀寫障礙,加 ADHD的,不能安排倉務; 可以安排送外賣,那些工種最需要他們這種「不專注」,喜歡周圍走……正是因為他們不只中一項特殊障礙,便來到我手吧!其實,他們慢慢都喜歡回來中心,因為有導師、工人姐姐陪他們傾偈……大概長時間也在學校,屋企受忽視,他們都希望有人尊重自己,看得到自己。 主流學校並未盡力,從來都是為跑數,沒有用心去做。你問我教育可以做甚麼幫到 SEN?其實,小班教學已經幫到不小,還有,中學課程可否加「工科」?我的年代,中三後有職業訓練局,這些工業中學可以幫到 SEN。還有,「一校一社工」真的足夠?一班有三個 SEN,五班十五個根本已經應付不來,更何況數目不只於此……如果小學、中學可以跟進貼一些,也不會有個案來到我手吧!我曾經有個智障,加輕度自閉,最後仔是電腦工程師,特殊學校是可以訓練到這種學生,現在,他已經三十歲,是我初入行的個案。 某程度上,我不贊成融合教育。不過,真的有家長不接受自己子女去特殊學校,而我覺得自閉、 ADHD、讀寫三種都需要入特殊學校,無謂勉強,反而可針對性接受訓練,像 ADHD,你額外加體育堂,已經改善了好些專注力問題,已經不用食藥…… 如果有這種學校,我一定安排給自己的兒子讀──他有讀寫障礙。 我仔讀小學,幾乎每班都有 SEN,你可以想像, […]

DETAIL
Apr
01

【黃金花】關注自閉症兒童家庭 導演︰感激毛舜筠親自去做家訪

Source: https://www.hk01.com/%E9%9B%BB%E5%BD%B1/130726/%E9%BB%83%E9%87%91%E8%8A%B1-%E9%97%9C%E6%B3%A8%E8%87%AA%E9%96%89%E7%97%87%E5%85%92%E7%AB%A5%E5%AE%B6%E5%BA%AD-%E5%B0%8E%E6%BC%94-%E6%84%9F%E6%BF%80%E6%AF%9B%E8%88%9C%E7%AD%A0%E8%A6%AA%E8%87%AA%E5%8E%BB%E5%81%9A%E5%AE%B6%E8%A8%AA 近年香港電影不再是警匪或動作片當道,隨着市民社會意識提高,一些社會議題、關注民生的電影應運而生。年初的《一念無明》就為群眾,開啟了關注精神病患者之門。 當大家正在尋找下一部《一念無明》時,今年「香港亞洲電影節」就出現一部以探討自閉症兒童家庭為題的電影《黃金花》,由毛舜筠、呂良偉主演,首次執導的陳大利是《葉問》及《狂舞派》編劇。由國仇家恨到青春追夢,再到屋邨師奶的困窘,這個故事到底是怎樣誕生? 屋邨成長  屋邨故事 編劇出身的陳大利,本身是理科生,到讀大學時突然想轉讀其他範疇,就在浸會大學Open Day上,被電影系吸引了。「原來電影可以將一個人描寫得這麼深入,令我立志畢業後要做電影工作。」人物描寫是個起點,亦可以見他寫出葉問這一代武者,如何在大時代下自處。而《狂舞派》的阿花(顏卓靈飾)也是在青春任花的年頭,把握一個追夢機會。 角色描寫是陳大利一直想鑽研的範疇,得知有機會執導個人第一部電影,自然也從人物出發寫故事,至於故事背景就選擇由細住到大的屋邨。「我在屋邨長大,要拍一個熟悉的故事,我選擇了一個發生在屋邨的家庭故事。」陳大利一早落實會寫一個媽媽的故事,丈夫有外遇,從而想對小三作出報復,至於自閉症小朋友,是後加予角色的一個重擔。「如果要個故事將這位媽媽推到極端,必然是有些一直累積的問題牽引住,於是決定從小朋友着手。」 但求引發社會一份同理心 有想過智障,有想過是痙攣,但最切實面對的是怕找不到演員去演。陳大利說︰「患有自閉症的,其外表其實跟常人一樣,比較容易找演員,然後我找來舞台劇演員凌文龍演出。」落實是自閉症後,陳大利開始看紀錄片,做家訪去了解這個病,愈是深入了解愈覺得這個題材要小心處理。「起初還想以黑色幽默入手表達,但當我深入去做資料搜集後,發覺這題材絕不可太兒嬉,否則會很危險。」事實上導演也明白即使電影拍成,也未必幫到這些家庭解決到問題,但至少希望令社會引發一份同理心,去關注這族群。 作為新導演,便得到毛舜筠、呂良偉的支持,陳大利非常感激,更感激是毛姐非常投入角色,當導演想她在拍攝前進行家訪,了解自閉症家庭的日常時,毛姐二話不說應承,而且足足有3、4個月之久。「這是好重要的,因為是小本製作,如果去到片場才了解角色,會很花時間,所以早在開拍前1年,已跟毛姐傾劇本,開拍前3、4個月更去做家訪,一齊行街、一齊去買餸,只有長時間接觸過當事人,才能夠在鏡頭前還原他們真實的處境,令角色的質感倍增。」要求演員做3、4個月功課,實在是相當奢侈的事,「幸好故事很有意義,大家都想做好去。」陳大利說。 最無條件的愛 那些日常舉動,是要長期觀察過才能演出來,大至失控發脾氣,小至行街過馬路,都是一種新體會。「例如演爸爸的呂良偉,其手臂會化上不少疤痕,因為自閉症小朋友病發時會失控地抓傷身邊的人,即使是父母。至於簡單如過馬路,做父母的都有一套特定方法,要用身體擋住小朋友,並盡量挨近欄杆,以防他突然闖出馬路發生意外。」經過數月來的觀察,陳大利深明當自閉症兒童的父母非常吃力,難怪有不少個案的母親會壓力爆煲。「據社工講,有個案的媽媽的確有想過幫個仔解脫!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放開和接受,才適應眼前的處境。」 拍畢該片,陳大利深深感受到自閉症小朋友的行徑,其實是人類最純粹的本能反應,開心就開心,不開心就不開心,好直接,不同你客氣,絕對是人性的原點,奈何這份純粹在現今社會變成一個問題。「所以我覺得這些小朋友的父母,他們付出的愛是無條件的偉大。」陳大利說。 Credit: 香港01

DETAI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