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譜系障礙小冊子
Source: https://www.dhcas.gov.hk/file/conditions/ASD_Chi.pdf 甚麼是自閉症譜系障礙? 自閉症譜系障礙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發展障礙, 患者在社交溝通以至認知、情緒、行為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難和發展差異。此障礙除了影響患者與人互動的表現外, 其行為亦會較重複及固執不變, 同時有狹隘興趣和異常感官反應等問題。而其他相關障礙也包括智力、語言及其他發展問題。以往有關自閉症在診斷的名稱上常有差異, 例如自閉症、亞氏保加症、高功能自閉症、自閉症傾向、自閉症徴狀、非典型自閉症、待分類的廣泛性發展障礙等, 不同的名稱可能令家長感到十分困惑。隨着診斷標準的更新, 以上名稱已統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 每位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的行為表現都不相同, 有時甚至很大差異。以下是一般較常見的臨床徵狀: (一) 社交互動能力困難: 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兒童, 其社交表現可以是冷漠、被動, 或過份熱情、古怪。年幼時, 除了因為生理需要( 例如希望得到食物、玩具) 而主動接觸大人外, 他們很少主動與人接觸。他們或 會利用別人的身體作為達到目的工具,有些對於身體接觸或擁抱等表現抗拒。這些兒童一般較難與人,甚至父母或照顧者建立親密關係。他們較喜歡獨自玩耍,很少注意其他同伴。他們也很少自發地分享個人興趣、感受及成就。部份兒童或會按成人的指示與人交往,然而他們的主動性通常較低;另外一些兒童雖然有社交動機,但卻表現過份熱情或較自我中心。至於較年長的兒童,他們仍然難以建立恰當的社交行為(例如對人微笑、眼神接觸),亦較難察覺別人的社交訊息及情緒反應,有時可能出現不恰當的行為表現。社交溝通方面,即使兒童已有一定的語言能力,但他們不擅與別人打開或持續話題,有時又不理會別人的反應,單向地與人講述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給人一種「只顧講、不愛聽」的感覺。 (二) 非語言溝通困難: 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兒童較難運用非語言溝通技巧與人交流,年幼時欠缺眼神接觸及較少指向物件以表示需要。由於缺乏面部表情和眼神接觸,他們很多時給人一種沒有禮貌和不専注的負面印象。部份兒童說話時音調較高,語氣較為刻板或古怪。兒童長大後也未能掌握別人的身體語言、語氣聲調所傳達的意思,亦難以協調及一致地用語言和非語言訊息去表達自己的意思。 (三) 發展人際關係困難: 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兒童與朋輩相處時欠缺技巧,較難與人建立友誼。因為語言及溝通方面的困難(例如詞彙貧乏,容易將 「你」、「我」等代名詞混淆使用),亦影響到他們結交朋友及與朋輩溝通相處的能力。即使他們有足夠的語言能力及興趣去結交朋友,在與人相處時,又因欠缺同理心,難以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他們一般較難理解「不明文」的社交常規,以至較難調節自己的行為以配合當時的處境(如面對陌生人或師長時也不懂忌諱)。他們較難明白非直接的溝通模式(如比喻、諷刺等說話),因此未能有效地與人交流。友誼建立方面也較單向,多數只與有共同興趣的人作伴。也有表現過份頑皮或暴力,給人不成熟、不自然或過份熱情的印象。 (四) 重複行為: 重複行為多見於學前或學齡期的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如排列物品、開關櫃門、轉動車輪等。他們興奮或激動時,個別會不停地拍動雙手、撞頭、搖動身體、自轉或來回走動等。有些兒童會反覆觀看同一影片∕圖書,或重複背誦非溝通性的說話和重複詢問同一問題。部份年紀較大的兒童說話或會顯得文縐縐,甚至使用過多與其年齡及智力水平不符的專有名詞之類。 (五) 固執不變: 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兒童對常規表現固執,較難適應生活上的轉變,例如行走路線、物品位置、食物種類等,對於生活上的小改變可能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如由一項活動轉到另一項活動,或課堂上人與物的改變都可以觸發很大的脾氣。他們行為表現固執,過份堅持原則及常規,處事欠缺彈性,容易情緒激動或與人爭執。 (六) 狹隘興趣: 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的興趣較狹隘,有些喜愛背誦巴士路線、交通標記、地鐵站名、地圖、日曆,或有關恐龍、太空、動植物等資料及數據。年幼時較少參與探索性或假想性遊戲(例如扮演老師或醫生等角色),他們的玩意及遊戲技巧亦比較單一、重複及欠缺變化(例如喜歡轉動錢幣或排列玩具車等)。年紀較大及能力較高的兒童,他們的遊戲仍然欠缺模仿、想像及創意,可能只對某些物件的部份顯得過分沉迷,這些過分沉迷的興趣都會對他們的生活及社交產生影響。 (七) 感官反應異常: 部份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兒童在感官方面有過高或過低的反應,例如有些兒童會對某些聲音、質感有極端的驚恐或抗拒的反應;有些對溫度及痛楚反應過低;有些則過分追求嗅某種味道、觸摸某種質感的物件或凝視某些光源及動態(如轉動的物件)。他們的感官反應不尋常,以致他們對於一些日常的感官刺激有過度追求或逃避的情況,形成重複及固執行為。 Credit: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
特殊教育學前兒童康復服務 – 什麼是I位、E位及S位?
Source: https://www.lovexpress.org/single-post/%E4%BB%80%E9%BA%BC%E6%98%AFI%E4%BD%8D%E3%80%81E%E4%BD%8D%E5%8F%8AS%E4%BD%8D%EF%BC%9F 初生至六歲以下經評估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可經由社工轉介至社會福利署康復服務中央轉介系統,以申請及輪候所需的學前康復服務,包括: 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0-6 歲) 特殊幼兒中心(2-6 歲) 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弱能兒童計劃(2-6 歲) 簡單比較: E位(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 目標: 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主要為初生至兩歲的殘疾兒童而設,向他們提供早期介入服務,並特別 重殘疾兒童的家庭成員的角色。這項服務是基於一個信念,就是幼童在家中能得到最好的照顧,而殘疾兒童的父母、監護人及家庭成員在適當的支援下,將可以接受、明白、照顧和訓練這些兒童。年齡介於兩歲至六歲的殘疾兒童,若沒有在同一時間內接受其他康復服務,也可接受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的服務,以協助他們日後融入主流教育。 服務範圍: 為殘疾兒童進行個別及小組形式的教育及訓練活動,以發展這些兒童的身心、 肌能、與人溝通、自我照顧和認知的能力,以及個人和社交技巧。 為殘疾兒童的父母、監護人及家庭成員提供訓練、指導和輔導,並為他們解決 情緒問題,以協助他們了解、管教及訓練家中的殘疾兒童。 設有玩具圖書館,供家長借用特別設計的玩具,在家中訓練殘疾子女。 編製: 一間設有在60個名額的標準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有以下標準編制: 轉介途徑: 由醫務社工或家庭個案工作員轉介至學前弱能兒童中央轉介系統,或由母嬰健康院、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或私人執業醫生,經上述工作員轉介至學前弱能兒童中央轉介系統。 取錄條件: 初生至兩歲的幼兒,並評定為 肢體傷殘(包括腦麻痺); 智力遲緩; 視覺受損; 聽覺受損; 其他先天性異常(例如唐氏綜合症);或發展遲緩。 年齡介於2歲至5歲11個月的兒童,並評定為有以下情況和只需要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服務 (a) 綜合遲緩(包括言語遲緩); (b) 輕微智力遲緩; (c) 肢體傷殘兼行為上出現問題;或 (d) 雙親、監護人及家庭成員未能提供足夠的指導及訓練。 年齡介於2歲至5歲11個月的兒童,而且正在輪候其他學前康復服務(例如特殊幼兒中心,以及兼收殘疾兒童的幼兒中心或幼稚園服務)。 I位(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 目標: 幼兒中心兼收弱能兒童計劃為年齡介於2歲至6歲以下的輕度殘 疾兒童提供訓練及照顧,使這些兒童日後有更大的機會融入主流教育。 服務範圍: 每間參與計劃的幼兒中心,每取錄六名殘疾兒童,就可增聘一名 特殊幼兒工作員,為這些兒童提供深入和個別的訓練活動。此外,社會福利署的臨床心理服務課及中央輔助醫療服務課,會為這些殘疾兒童提供心理輔導及專職醫療服務,以作支援。 編製: 每個照顧六名殘疾兒童的兼收計劃單位,可增聘一名特殊幼兒工作員。 […]
賽馬會「啟程.職聘」支援計劃
Source: https://www.heephong.org/services-and-programmes/youth/jockey-club-starter-project 協康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資助,推行為期3年的賽馬會「啟程‧職聘」支援計劃(下稱計劃)。這項計劃於2018年3月正式展開,有關服務分為兩個部份,其中包括「支援不同能力青年職訓及就業配套服務」,主要為15歲以上高能力的自閉症、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及特殊學習困難人士(下稱青少年)及其家人提供職訓及就業支援,協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面對各項有關職涯規劃、職前培訓及就業等挑戰;計劃第二部份是與僱主建立「伙伴合作關係」,支援青年於職場實習及開展就業計劃。 服務目的: 1. 增加學員對生涯規劃及就業需要的認識; 2. 提供職業技能評估、培訓及工作實習,增加青少年的就業動機,為踏入職場做好準備 3. 提升學員獨立生活技能、工作技能、自尊感及效能感,勇於面對職場上的挑戰,展現個人潛能實踐理想 4. 積極連繫公司及僱主,為學員提供實習及工作機會、致力推動職場共融 5. 推動家長互助網絡,讓家庭於社會上獲得全面支援 6. 透過推行公眾教育,提升社會人士對不同能力青年認識,締造關愛共融的社會 服務對象: 需符合以下條件: 1. 學員必須年滿16-35歲 2. 自閉症譜系、 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或特殊學習困難的青年 3. 有志公開就業的青少年 計劃目標: 本計劃透過一站式生涯規劃及就業支援培訓、配合跨專業合作,為不同能力的青少年提供優質的就業支援服務,向夢想進發。 計劃特色: 延展服務類別: 「啟程‧職聘」計劃服務不同能力的青少年,包括自閉症譜系、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或特殊學習困難的青年,支援離校及準備進入職場的青年,與社會接軌 新增服務元素: 計劃包括提供獨立生活技能提升 (Independent Living Skills)及實習支援 (Supported Internship) 兩個新元素,獨立生活技能是成功成年人的指標,而透過一對一的職涯指導員可為不同能力的年青人提供度身定做的支持,切合他們個別需要 跨專業團隊: 團隊包括職業治療師、輔導心理學家、社工、職涯指導員,為學員進行職能評估、訂立及執行工作目標;透過專業化及多元化的活動,讓學員逐步向理想進發 全面的實習基地: 全新的協康會綜合服務大樓,內設學前服務單位、兒童遊樂設施、餐廳、電腦室等,為學員提供不同的實習崗位,如活動助理、遊戲服務員、文員、電腦技術員、餐飲業、設計、清潔、物業管理等多元化工種,切合不同能力年青人的需要。 賽馬會「啟程.職聘」支援計劃分享會定於4月14日舉行,歡迎家長、業界同工及僱主參加。 「啟程 .職聘」支援計劃分享會內容 : 1) 專題分享 天生我才必有用 – 分享講者:崔日雄博士 職場交叉點 – 僱主 牽手.放手 […]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Source: https://www.heephong.org/cht/services-and-programmes/preschool-children/school-based-support-services/on-site-pre-school-rehabilitation-service 為讓有特殊需要學童在訓練的黃金期及早獲得所需訓練,社會福利署撥款推行「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協康會共有五支專業團隊參加上述計劃,支援56所幼稚園/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合共475名正輪候學前康復服務的學童。憑著本會在這方面的豐富經驗及顯著的成效,我們的專業團隊會繼續採用證實有效的雙軌模式,結合到校支援服務及中心的治療和訓練,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童及其家人和老師,提供全方位的訓練和輔導。 計劃簡介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由本會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特殊幼兒教師及社工組成的專業團隊,提供以下服務: 學童訓練:為有特殊需要學童提供到校的個人 / 小組訓練,配以中心的專業治療。 幼師培訓:舉辦專題講座,提供到校專業諮詢和示範、課程調適及課室管理的建議。 家長支援:透過專業諮詢、工作坊及講座,提升家長親職效能和促進親子關係。 計劃目的 採用「學校為本,中心專業治療」雙軌模式,為就讀幼稚園的特殊需要學童提供全方位訓練和輔導。 加強幼稚園老師的裝備,以提供適切的訓練予有特殊需要學童。 增進家長照顧有特殊需要學童的知識和技巧,讓他們能夠為子女提供家居的學習支援。 服務對象 就讀於參與試驗計劃的幼稚園或幼稚園暨幼兒中心,並在社署資助學前康復服務輪候冊上(即正輪候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弱能兒童計劃及特殊幼兒中心)的兒童;及上述兒童之教師/幼兒工作者及家長/照顧者。 申請辦法 經參與計劃的幼稚園或幼稚園暨幼兒中心轉介至項目隊伍。 若學童所就讀的幼稚園或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有參與本計劃,家長/監護人亦可直接向項目隊伍提交申請。 Credit: 協康會
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
Source: https://www.swd.gov.hk/tc/index/site_pubsvc/page_rehab/sub_listofserv/id_supportcom/id_dsc/ 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採取以地區為本的策略,為居住在社區中的殘疾人士、其家人和照顧者提供一站式服務和支援。中心透過提供一系列的支援服務,強化居住在社區中的殘疾人士的家居及社區生活技能,協助他們融入社區。中心並為殘疾人士的家人/照顧者提供訓練及支援,提昇他們照顧殘疾人士的能力,紓緩他們的壓力。 Credit: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福利署
「S位?I位?EETC?何去何從?」
Source: http://peggying.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644888 最近許多家長討論究竟小朋友應該讀S位、I位還是EETC的問題。我看的時候,覺得有些家長可能因為不清楚三種學位的情況,或對S位的認識未必足夠而有些誤會,未能作出一個適合的選擇。故在此開這個題目跟大家談論。 首先,談談三種學位的分別: S位是特殊幼兒中心,專門給一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小朋友去讀。那裡有最全面的服務,而且師生比例比較好,一個老師對六個小朋友,所以每個老師都可以針對小朋 友的個別問題設計一些治療或學習的計劃。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另外,S位裡面有齊三師,即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和言語治療師。中心裡也會有高級幼兒工作員 和中心主任,而臨床心理學家每隔一段時間會去中心一次。 兼收位(I位,或稱混合位)是普通幼兒園或幼兒中心加一些學位,給發展比較慢的 (又不算很慢)小朋友就讀的。日常的活動都是一大班小朋友上堂,但是這六位小朋友會有由社會福利署撥款多請回來的一位特殊幼兒工作員,即是平時叫做I位老 師的同事和小朋友做一些個別訓練。基本上個別訓練的範疇也很全面,因為每個老師都要全權負責大肌、小肌、智能、語言等等各方面的發展。除了兼收老師之外, 還有言語治療師每隔一段時間到訪,現在的要求是每一個月兩次至三次進行個別訓練或小組訓練,要視乎每間幼兒園不同的安排。 如果小朋友需要職業治療,治療師也會到訪中心,但每一年兩至三次,主要是教老師跟進小朋友的進度和每個小朋友的訓練內容。臨床心理學家亦會一年幾次去觀察,如果有特別要求,學校會請兼收老師請臨床心理學家到訪。 至於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EETC),其形式類似補習班,不用每天都去,大概每星期一至兩次,做個別或小組的訓練,而導師可能是特殊幼兒工作員或治療師(包括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和言語治療),要視乎小朋友的需要。 無論哪一種服務,特殊幼兒工作員(SCCW,即小朋友的老師)所接受的訓練及要求的資格其實並沒有分別。 要選擇哪一種,最重要的是視乎小朋友的能力和需要。舉個例:如果小朋友需要整體服務(如各方面都需要幫助或比較慢),可能需要S位。有些家長或者會覺得特殊 幼兒中心這個名稱不好,會擔心穿著這些校服會被歧視,而不去選擇。我明白作為家長會很難受,但當想到假如基於自己難以放下的自尊而令到小朋友得不到最適合 他們的服務,而阻慢了小朋友的進展,這並非我們想見到的情況吧﹗我經常強調越小做訓練,效果越好。所以請各位家長為小朋友著想,不應該為了自己的想法而影響他們的發展。 其實在六歲之前的進展是非常重要的,六歲之後腦部發展會緩慢下來,令小朋友再學新的事物亦未必容易掌握得到。所以應該可以考慮趁小朋友還小的時候,選擇最合適的服務,令小朋友的能力可追得上一般程度。 我見過很多小朋友在入讀特殊幼兒中心一兩年之後,因有明顯進步而轉讀普通位或兼收位,因為輪候特殊位的人有很多,本身能力巳達到的話,中心不會要求小朋友再留低。 至於如何選擇早期訓練或I位呢?我覺得都要視乎小朋友的能力,而且還要視乎家長有否時間去帶小朋友。如果家長要上班,自己照顧不到小朋友,可能兼收位有個好 處,因為不用請假帶小朋友去做訓練。如果請傭人帶小朋友去做訓練,其實跟小朋友在I位是沒有很大分別的。當然,如果家長能夠親自帶小朋友往做治療,那我會 建議選擇早期訓練,一來因為訓練較全面,二來因為可以親自和治療師討論進度及家居訓練等,效果會很好。 我自己覺得最重要的是,即使小朋友 選擇了早期訓練,家長選擇幼稚園的時候也應盡量選一些本身有I位的幼兒中心。因為大班老師會明白小朋友的困難及知道如何教導他們。坦白說,普通的幼稚園或 幼兒園老師未必懂得幫助一些學習慢的小朋友,除了覺得他們頑皮、不合作,會經常投訴外,最重要是浪費了小朋友的時間。因為小朋友上堂時如不明白老師的說話,跟不上,發白日夢或四圍走,其實是浪費上堂的時間。要記著,我們其實要與時間競賽﹗ 相反,在特殊幼兒中心,個別訓練的時間比較長,小朋友能夠學習的機會比較多,對整體訓練都會有好處。我實在不希望小朋友上學但學不到東西而浪費這幾年的時間,因為過了這幾年的時間便會很難追得上。 Quote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teachyourchildtospeak/article?mid=53 Credit: 童心 同行
協康會「星亮計劃」為自閉症青年提供成長支援服務
Source: https://www.heephong.org/whatsnews/detail/17016 本會獲社會福利署撥款,推行為期30個月的「加強支援自閉症人士及其家長/照顧者先導計劃」。這項計劃於2016年4月底展開,將為200名15歲以上高能力的自閉症人士及其家人提供個案輔導及支援,協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所面對各項有關升學、就業及人際關係等挑戰,以提升自閉症人士的生活質素及其家庭能量;並會為有需要的康復機構提供諮詢服務,支援有行為情緒困難的自閉症個案。 由本會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及社工組成的專業團隊將在本會星亮資源中心及其他4間主要的家長資源中心提供服務,幫助有需要的自閉症人士。 查詢:3956 4651 Credit: 協康會
自閉症治療
自閉症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為一種腦部因發育障礙所導致的疾病。其特點為情緒表達困難、社交互動障礙、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有問題。自閉症的成因現今還沒有定論。醫學界普遍認為基因及環境因素都可能構成自閉症。 自閉症的治療可為五花百門。但根據現今實證醫學,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根治自閉症。大部分的治療主要針對自閉症的一些個別症狀,但如行為問題、語言問題、社交互動障礙,以及經常並存的專注力不足及多動症狀。所以在接受各類的治療之前,必需要經專業人士的評估,以及衡量各種治療的限制和好處。 自閉症的治療通常分為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常見的非藥物治療有行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感覺統合治療,言語治療,遊戲治療及藝術治療。另外還有中醫的藥物及針灸治療。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主要針對某些自閉症的行為或情緒問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FDA)批准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特別是維思通(Risperidone),用以改善自閉症相關的煩躁,自殘,侵略,發脾氣。另外,興奮劑,鹽酸甲酯(Methylphenidate),一種刺激中樞神經的藥物,通常用於改善自閉症患者的專注力不足及多動症狀。還有其他藥物治療例如抗抑鬱劑,催產素(Oxytocin)都有可能用於自閉症,但其成效有待更多研究証明。 非藥物治療 行為分析法 行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是一種行為治療,可以用於改善自閉症患者的行為問題。其理論是一個行為 (Behaviour) 的出現,通常都有前因和後果。「前因」(Antecedent) 是指 曾經在行為出現之前發生的事,這些事件(包括人物、環境、事情)可能是誘發這 個行為的因素;「後果」(Consequence) 是指行為出現之後有何事發生,例如兒童 會否得到一些獎勵或失去一些權利。 前因和後果,往往是影響一個行為會否發生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充分了解行為的前 因和後果,就能掌握如何改變這個行為的重要線索。這套分析行為的方法,稱 之為「ABC 行為分析法」。 目的: 讓家長以一個有系統的方法去觀察、測量並分析孩子的表現行為, 並透過控制外在環境而改善他們的行為問題。 感覺統合治療 自閉症兒童由於腦功能障礙,引致感覺統合失調,無法將視覺、聽覺、觸覺、前庭平衡覺和本體關節覺等基本感官系統接收的刺激及信息整理分析,因此未能對周圍環境作出合適的反應。當中的「前庭平衡覺」和「本體關節覺」,都是較深層次的感官系統,在自閉症的治療中舉足輕重。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是由美國加州一位職業治療師艾爾絲博士 (Dr. A. Jean Ayres)提出,指神經系統處理身體接收到的感覺刺激(例如視覺、聽覺、觸覺、前庭平衡覺、本體覺等)於腦幹部位作統合及分析, 繼而經中樞神經系統,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作出適應性反應,當中包括:專注力、情緒控制、身體協調能力、動作計劃能力、組織能力及自信等。 每個自閉症小朋友具體的失衡都不相同,治療師需要先找出來,再運用感統治療提供及適當控制各種感官刺激,幫助他們提高專注力、組織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參與活動的興趣。 – 標準化評估 Sensory Integration and Praxis Test (S.I.P.T.) – 感覺統合及動作計劃測驗測試孩子的前庭功能、身體感覺、觸覺感知、本體覺、粗細動作等的反應,為最全面評估感覺統合能力的測試,研究指出能有效推測學習能力。 – 臨床觀察及評估 臨床觀察及評估包括從活動中觀察孩子的基本動作要素,如肌肉能力、原始反射反應、姿勢控制、身體兩側協調、動作計劃及協調等能力等。 言語治療 […]